編導:歐陽宇 攝像:蔡翔昊
採訪:影迷
“《英雄》的編劇李馮來自南寧,也許只是巧合,但當今的先鋒文化現象有很多卻是發端于南寧。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若干年前,一群懷著文學夢想的鄉村青年踏入了南寧這座西南重鎮,開始了新時期廣西文化的耕耘。”
採訪:作家,凡一平: 廣西都安縣人,現任廣西《三月三》雜誌社副總編輯,著有長篇小説《跪下》,中篇小説《尋槍記》、《理髮師》等。
“我對城市還是非常嚮往。我16歲第一次到縣城,16歲前我一直都住在農村。因為人經常肯定有反面心理,那時候家對面是一個高高的山,我老是想翻過這座山就是北京了,我把世界想得很小。心裏有個目標,我想30歲以前能夠到縣城,40歲到南寧,結果我27歲那年就到了南寧。”
採訪:作家,東西:原名田代琳,廣西天峨縣人,中國作協會員,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説《沒有語言的生活》,長篇小説《耳光響亮》,電視劇本《永遠有多遠》等。
“我95年來的時候,我的妻子一直沒有調來,這個時候我曾經萌生想回去的念頭,回到我工作過的河池那個地方。每天我騎單車往黃佩華他們單位去吃飯的時候,滿街的霓虹燈很漂亮,然後我寂寞的時候要到人民公園的植物園去走一走,那種綠很扎眼。我在文章裏也講過,沒想到是南寧的霓虹燈和這種人民公園扎眼的綠把我留下來的。”
不論進入者的初衷和目的是什麼,南寧和南寧的百姓會用同樣寬容的襟懷接納他們,並給他們實現理想的第一塊基石,而這一點吸引了更多的青年人來這裡開創事業。
採訪:作家,胡紅一:河南人,主要作品有廣播劇《山外有個世界》,電視《那年秋天》,電影《真情三人行》。
“一開始往南寧融入的時候跟普通的移民都是一樣的,但是我融入的過程當中不一樣,很快也很徹底。由衷的説,這裡還是挺包容,不排外的,尤其對我個人來講,我得到比他們還要稍微多一點的機會。”
採訪:作家 凡一平
“我覺得我們從鄉下到城市以後,最擔心的就是被人歧視,但是我們在南寧沒有受到這樣的歧視。來不久之後,開始慢慢感覺到南寧人的寬容之後,那種不安已經沒有了,剩下的就是靠個人的努力了。”
與南寧人悠然寧靜的生活方式相同,南寧人對文化領域中的事物也表現了無比的寬容。這種寬容保護了作家敏銳的創作感覺,使他們作品中的文學個性得以最大限度的張揚。
採訪:作家 東西
“我覺得在南寧創作是特別自由的,這裡讀者對我們特別理解,沒有任何一個教條的東西,沒有任何一種框框條條來約束我,應該是自由的。”
採訪:作家 胡紅一
“因為我最好的時候是在廣西,從河南過來的時候是青年,現在慢慢往中年走,然後也取得一點成績,都是這個環境給我的,如果在原來,在中原大地,那麼多有本事的人,可能這種機會不會輕易落在我這。有很多機會,我抓住機會,於是就取得了一點成績。”
有人説,南寧人大概是最易於交往的人了。一杯紅茶,一碗米粉都會讓人融化于溫暖中。呼吸著濃濃人情味的作家,筆下總會有鮮活的人物和故事噴薄而出。
採訪:作家 凡一平
“這個城市確實給我許多靈感,像《尋槍》、《理髮師》的靈感是最純粹的,就是在南寧得到的靈感。《尋槍》也是原來我打算寫一個關於警察的小説,已經寫了一萬多字,一直都不滿意,後來也是鄉下一個朋友——警察朋友到了南寧以後,講故事的時候説了丟槍的經歷那種感覺,我突然就有靈感以後,把原來寫的一萬多字關於警察的小説給廢了重寫,後來有了現在的《尋槍》。”
採訪:作家 東西
“我想如果你生活在這種環境裏,你會不知不覺受到影響,比如你的説話方式,你的思維方式,可能就是南寧人的方式,可能你的對話就是南寧人的對話了,這種故鄉的方言的運用,這些東西都是綜合性的,我想任何一個人,他的寫作都離不開環境對他的影響,這種肯定是潛移默化的,他不可能是很具體,但是他會是默默的在影響你,因為你喝這裡的水,你跟這裡的人接觸,你寫這裡的故事。”
十年磨一劍,長期的探索和創作給廣西新生代作家以回報,沉寂十八年的廣西文壇終於異軍突起。一部部作品讓人們眼前一亮,一個個年輕作家的名字讓大家耳熟能詳。
南寧,這面廣西文化的旗幟越來越引人矚目,而南寧這座古老的城市也在悄然改變,而更加具有開放性、前瞻性的城市又使新一代的作家們醞釀更新的題材。
採訪:廣西藝術學院社科部副教授 廣西文藝理論家協會副主席 楊長勳
“廣西在新時期以來,特別是九十年代以來,曾經有幾次比較嚴厲的對本省的嚴厲反省,這批年輕作家參與了。反省本身它是一種呼喚,最後把一些響亮的名字呼喚出來了。東西,鬼子,李馮,凡一平等一大批響亮的名字。第五代導演的主體部分,它是從廣西這個地方發端形成走向世界的。第五代導演最近幾年的重要作品,包括我們前段時間看的《幸福時光》,還有現在熱鬧的《英雄》,這些作品都是廣西的作家寫的。一個城市最後昇華的結果就是産生代表這個城市的文化的人,但我們現在的文化代表還剛剛在成長的過程中,希望將來這些人,成長更成熟一點,從現在的名家能夠成為將來的大家,能夠沿這個城市成長以後,文化人也成長,城市發展了文化人也隨著發展。將來這座城市其他方面發展了,最後的結果是凝聚成文化,凝聚成文化人,有一批響亮的名字迴旋在城市上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