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導:崔亞卿 攝像:郭浩 張錚
這是一條普通的路,咋看上去和其它地方的路沒有什麼區別。
然而,這又是一條不尋常的路,因為,這是一條橫穿在沙漠裏的穿沙路。
在鄂爾多斯地區有著名的庫布其沙漠和毛烏素沙漠,分別在鄂爾多斯杭錦旗和烏審旗境內,祖祖輩輩生活在這裡的人們,飽受風沙的危害和行路的艱難,想要從沙海裏出去,不但要走一天左右的路程,還要面對茫茫荒漠中迷路、死亡的危險;長期以來,沙漠裏的人出去難,外面的人進來難。
原伊克昭盟文藝工作團,是今天鄂爾多斯歌舞團的前身,越世傑是文工團的第一任團長,當年團裏的演出任務是要走遍鄂爾多斯地區所有的鄉村。
50年代末,處在毛烏素沙漠的烏審召人開始了防風治沙,植樹鋪路。由於受環境和經濟等各方面的條件限制,當時的穿沙路是用砂石土鋪就的。
到了1996年,被庫布其沙漠困擾著的杭錦旗人用四年的時間,走進大漠深處,修起了長100多公里的穿沙路,這是一條連接千萬人心血的穿沙路,是一條兩旁鋪滿植被的綠色長廊,還是一條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黃金通道。
一條穿沙路從根本上解決了當地群眾行路難的問題,也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在穿沙路57公里處,立著一個寫有沙湖漁村和沙湖生態旅遊度假村的牌子,這個牌子的主人,是一位生活在沙漠裏的牧民,叫巴音門肯,在他經營的沙湖度假村,還可以看到旅遊旺季時,挂起的收費招牌。
巴音門肯早年當過兵,還是喀查裏的村幹部,自從穿沙路修好以後,他的思路一下子又拓寬了許多。
在自家承包的草場裏,他發現了一個自然形成的水湖,於是每逢雨天他就將雨水改道匯積到湖裏,湖裏的水也就越來越多;巴音門肯在湖裏養魚,湖邊種上蘆葦,湖旁蓋起蒙古包,依靠穿沙路,搞起了吃、住、玩一體化的生態旅遊,這個沙湖漁村還吸引了不少本地和外地的遊人,一年下來,巴音門肯的收入明顯增加;沙漠裏做旅遊生意,這在過去是不敢想的事情。
進入冬季,是旅遊的淡季,巴音門肯也就閒了下來,有時間他還是喜歡到自己的漁村來看看,通過一年經營上的摸索,他期待著明年的旅遊季節,會有更好的收入。
巴音門肯的家離巴音烏蘇鎮不遠,這個鎮的能源十分豐富,盛産鹽、硝、鹼,大面積的鹽湖成為這個鎮的主要經濟來源;過去由於交通不便,貨物外運要繞道1百多公里,現在杭錦旗的穿沙路直接從鎮中穿過,原來要走十幾個小時的路,如今只需1個多小時就可以到達。
路通了,經濟也跟著發展起來,巴音烏蘇鎮最初在杭錦旗規模最小、收入最低,現在已經排在9個鄉鎮中的前列。
很多外地的生意人因為道路的改觀,將生意做到了這裡。
原來給人們帶來磨難的沙漠,如今因為穿沙路的修建,被人們很好的開發利用起來,在穿沙路旁除了沙湖旅遊度假村、化工廠,還有沙漠響沙帶動的旅遊産業,一條穿沙路,讓過往的車輛和行人,感到非常的親切和溫暖,生活在沙漠裏的人們,再也不會為走路發愁。
穿沙路的修建,同時開啟了鄂爾多斯地區道路建設的高速發展,目前,鄉與鄉之間通了公路,村子的通車率也達到98%,牧民的生活也隨著道路的暢通有了新的起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