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導:韋紅雨 攝像: 俞樂觀
這塊寧靜的土地,在幾億年前,曾經是一片汪洋,經過劇烈的造山運動之後,便突起成了鄂爾多斯高原,大自然給予了這裡廣袤荒蕪的土地,但同時也為人們準備了豐富的寶藏。
煤,被稱為烏金,但如果默默地埋在地下就沒有一點價值。人們想到了開採,想到了要把煤運出去,讓煤變成財富,是煤為這裡人的生活帶來了一系列的變化。
採訪:神華集團準能公司露天礦 楊文義
“國家對能源的重視,包括我們礦區各方面管理,管理一年比一年好,所以説企業的效益一年比一年好,職工的收入每年都在以10%左右的速度增加,我剛畢業來這的時候,一個月能掙198塊錢,現在每個月下來反正最起碼能掙一千四、五百塊錢,這個應該説發展是非常快的。”
鄂爾多斯素有煤海之稱,煤炭儲量12億噸,約佔全國儲量的1/6,全市70%的地表下都埋藏着煤,這裡的煤,煤質好,埋藏淺,便於大規模機械化開採,可只是簡單地開採,並不能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
不能守着金山挨餓,鄂爾多斯人努力尋找着資源的轉換形式。用什麼方法能把煤炭資源轉化為高效的、附加價值高的資源呢?通過發電,通過把燃煤産生的熱能轉化為清潔的電能,實現了煤從空中走的戰略。最近幾年,鄂爾多斯大地上矗立起一座座現代化的大型發電廠。
採訪:內蒙古國華準格爾發電公司 雷福生
“把內蒙古豐富的煤炭資源轉化成電力,送到北京地區,供北京地區經濟發展的需要,我們現在內蒙向北京地區輸送的電力大約到130萬千瓦,通俗的比方一下,就是五盞燈當中,就有一盞燈是內蒙送去的電力點亮的。”
為了實現跳躍式的發展,這裡的電廠引進了現代化的設備,其工藝流程、設計建造都達到了國際一流。大工業,大能源的轉換思路成為這裡煤轉電工程的加速劑。
採訪:蒙達發電有限責任公司 劉俊偉 工程師
“每天需要一萬多噸煤,每個小時用20噸的卡車來拉,大約得用50輛卡車,把這一部分,50輛卡車的煤轉換成電,然後通過咱們的汽輪機和發電機,最後轉換成電以後,通過咱們送北京的線路和送地方的線路,把這個電送到千家萬戶。”
科技的力量在這裡更顯出神奇,電,讓這裡的人們生活更加豐富多彩,電,也把鄂爾多斯的夜晚裝扮得分外美麗。
如果説電為普通百姓家增加了生活樂趣,那麼天然氣,則是讓普通百姓過上更加乾淨舒適的生活,一些過去連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現在都變成了現實。
採訪:烏審旗市民 斯慶腦日布
“我們通過這個熱水器,利用天然氣,給家裏供熱,供熱水,可以做飯,給我們帶來了好多的方便,天然氣主要就是相當的方便,還有一個就是環保,環境污染少。”
有人説,這天然氣給當地人帶來了“四氣”,首先是福氣,百姓的生活提高一大塊,第二,是財氣,這裡的資源吸引了許多企業來此開發,每年上繳利稅幾千萬元。第三是人氣,各地記者,各地企業,紛紛前來考察,商談合作,天然氣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紅火。第四是名氣,隨着西氣東輸工程的全面啟動,蘇裏格大氣田的名字傳到了北京、傳到了上海。
其實在鄂爾多斯市還有許多有待開發的資源,象這樣的鹽鹼湖,有19處之多,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區。
採訪:鹼湖試驗站 王海珍
“天然鹼資源是我們鄂爾多斯地區的特色資源,像這樣的鹼湖在我們鄂爾多斯地區到處都有,你看這個水跟其他的水沒有什麼區別,但是通過太陽的蒸發以後,濃縮了以後就能生産出優質的日曬鹼,是加工小蘇打,純鹼的主要原料。”
全市天然鹼的儲量高達866億噸,科學家曾多次稱讚這裡是"我國天然鹼工業的搖籃"這麼豐富的資源,以前也沒有人開發,它們只是年復一年地沉積。是資源轉換的熱潮為這裡引來了探寶人。在茫茫戈壁上,現代化的工廠拔地而起,讓這些看似不起眼的東西創造出其自身的價值。
採訪:億利資源集團 王文彪 總裁
“如何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使其盡可能的實現高科技的産業化,實現綜合利用,我認為這是西部企業,特別是我們內蒙企業,應該認真考慮和研究的一條發展的路子,通過資源資本化,通過資源的産業化,能夠把自己企業做大,規模做大。”
鄂爾多斯的企業家們正是看到了這裡豐富的資源,看到了這裡得天獨厚的優勢,才在資源轉換這條路上越走越寬。在資源轉換中,外來資金與內部資源的對接,現代科技與自然物産的結合,創造出了一個鄂爾多斯經濟現象,連續5年經濟增長率在全自治區排名第一,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數字,而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發展,是一個奔向小康生活的足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