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導:盧世林 攝像:張軍濤
豫東大地上的蘭考縣,是全國有名的泡桐之鄉。在路旁,在田野,在村舍,泡桐樹隨處可見。由於大量種植泡桐,蘭考縣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改變。使蘭考擺脫了貧窮,泡桐樹也變成了致富樹,泡桐樹成了蘭考發展的見證。
蘭考地處九曲黃河最後一曲的大轉彎處,河水洶湧直衝,經常由此決口改道,所以人們把蘭考這段稱為黃河的“豆腐腰”,經不住衝擊。根據史料記載。從公元1166年到1949年,黃河在蘭考境內決溢達143次,改道13次,由於黃河多次決口改道,給蘭考造成風沙、內澇、鹽鹼三大自然災害,人民生活苦不堪言。
採訪:蘭考縣居民 李國慶
“在1962年12月6日,焦裕祿同志來到我們蘭考縣,當時蘭考縣正是風沙、鹽鹼、內澇猖獗的時候,特別是風沙。所以群眾對風沙總結了四句歌謠,這四句歌謠是什麼呢,就是“北地種花南地收,沙落菜粥難進口,大風過後沙囤門,推車擔挑難行走。”焦裕祿同志來到蘭考以後,就調查。有個飼養員老農叫肖為分的老大爺,他就問:肖大爺,蘭考這樣子,要改變蘭考面貌應當從哪下手呢。肖大爺説,你要説種地,我懂,“蘭考有三件寶,泡桐、花生、大紅棗。”因為我們這地方是青沙地,適合種泡桐。”
在蘭考廣種泡桐,是焦裕祿生前經過論證的結果,40年的實踐證明,泡桐是改變蘭考生態環境,改善氣候條件的正確選擇。
蘭考人為了紀念自己的好幹部,人民的好公僕,將當年焦裕祿親手種植的泡桐,命名為"焦桐",並立碑以示後人。
泡桐在我國已有四千多年的栽植歷史。早在遠古時期就有“神農黃帝削桐為琴”的傳説;唐朝李商隱詩中有“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於老鳳聲。”的描寫,陳翥的《桐譜》,把泡桐的性能、栽培、用途都作了詳盡的記載。
採訪:蘭考縣林業局副局長 王長波
“泡桐在植物分類學上屬玄參科,泡桐屬,是高大落葉喬木,生長迅速。泡桐是蘭考重要的鄉土樹種,我縣栽植從明朝開始,已有500多年的歷史。1974年10月,河南泡桐選育協作組,在蘭考召開泡桐選育協作會,正式命名“蘭考泡桐”。”
泡桐大大改善了蘭考的自然環境,環境的改善又促使農業全面增産增收。同時也帶動了木材加工工業的發展,由於泡桐木材質細膩,紋理清晰,不翹不裂,所以廣泛用於農業、建築、傢具製作。蘭考傢具已遠銷日本,成為日本姑娘出嫁時搶手的傢具。蘭考生産的民族樂器不僅暢銷國內,而且暢美國,日本以及東南亞各國,以泡桐為原料的木材深加工産業已經成為蘭考的支柱産業。
採訪:開封中原樂器有限公司總經理 戴寶民
“我們之所以在這裡建工廠,因為蘭考的泡桐比較適合做民族樂器,因為它紋路比較清晰美觀,不易變形,易加工,透音性能好,共振好,所以我們就用這個得天獨厚的資源做民族樂器。我們生産的古箏、琵琶、二胡、揚琴、柳琴、大、中、小阮、古琴等十幾類彈撥樂器,拉弦樂器。我們的産品銷往國內外大中小城市,一直出口新加坡、日本、馬來西亞國家及台灣、香港、澳門等地區,受到廣大客戶的好評。我們年産2000多萬,每年為國家出口創匯一百多萬美元。”
昔日風沙肆虐的蘭考,今日得利用泡桐的栽植,促成了全縣經濟的大發展,商品充足,琳瑯滿目。物質生活大大提高了的同時,教育、衞生、文化也得到了發展。一座座新居代替了昔日的茅草屋,使人們的居住條件得到極大的改善。
採訪:蘭考縣居民 黃大娘
現在家裏過得怎麼樣?
答:過得可好,跟到天堂上,過去過的很苦。
問:現在住的房子有多大?
答:樓上樓下八間還有客廳。
問:以前的生活條件怎麼樣?
答:以前不用説,説起來可難受了。日子難過的很,過去蘭考逃荒的多。
問:現在已經大變樣了。
答:那是,吃的、喝的、穿的、花的都有了。
黃大娘樸素的話,使我們確實感受到蘭考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日子是越過越好了。
昔日的蘭考只能是老人們記憶中的往事了。
採訪:中共蘭考縣委書記 馮克堅
“幾十年來,蘭考縣委、政府帶領蘭考人民,大興水利,引黃灌溉,特別是植樹種草,大量栽植了蘭考泡桐,不僅改善了蘭考的生態面貌,而且為蘭考的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就泡桐一項,我們全縣立木蓄積量已經突破了一萬餘立方(米),不僅改善了蘭考農業生産條件,而且泡桐的深加工,林産品已經運銷到國外十余個國家,並與十余個地區和國家建立了長期貿易往來關係,蘭考的縣城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