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導:章晶 趙杉 攝像:梁濤
在濟南市高新技術開發區,有一座新落成的山東大學齊魯軟體學院,它是山東大學與高新技術開發區聯合開辦的學院,學校的學生有一部分為高新技術開發區定點培養,學院本身也是山東省立的高性能計算中心。齊魯軟體學院是全國第一所大專院校與社會力量攜手聯辦的軟體學院,它是山東大學“全方位開放辦學”政策結出的碩果。
採訪內容:山東大學校長 展濤
“整個高等教育的發展,你必須把能夠主動適應社會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當然你應該培養創新人才,推進科技的進步,同時你還承擔着引領文明進步這樣的歷史使命,但是不管這些內容是怎樣的,都必須以適應社會的需求,推動社會的發展作為自己的這種社會責任,那麼根據這樣一種思考,我們山東大學就逐步地提煉確立出了全方位的開放式的發展戰略。”
遵循着全方位開放式的辦學方針,山東大學與好幾所全國其它知名高校開展了聯合辦學,集中各院校優勢來培養人才的舉措。同時,它還聘請了像台灣的著名作家余光中,山東省籍著名作家莫言等社會知名人士來山大當客座教授,充實提高了山大的教學力量。山大的全方位開放式政策,與源遠流長的齊魯文化有着密切的關係。
就在不久前,2001年10月,山大迎來了它的百年誕辰,山東大學的前身是山東大學堂,它成立於二十世紀初,是在京師大學堂之外,全國成立的第二所大學,由於坐落在濟南,它就繼承了古代齊魯大地上“百家爭鳴”的開放式辦學的傳統。
採訪:山東大學《文史哲》雜誌主編 蔡德貴
“到戰國時候,在齊國這個地方形成了一個稷下學宮,稷下學宮因為採取的是開門式的辦學方針,所以當時其他各國的著名學者也都到了齊國,到了稷下學宮,這個地方為學者們蓋了高門大屋,用優厚的待遇把許多家、許多派的著名學者都吸引到這兒來了。結果就在稷下學宮這個地方形成了中國歷史上非常有名的百家爭鳴的局面。”
開放式辦學的學術風氣,使山大很快就成為名噪一時的學術重鎮,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就吸引了一批像沈從文、老舍、聞一多、洪深等著名的專家學者來此任教。到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山大又迎來了一次“百家爭鳴”的高潮,當時山大教師們創辦的學術刊物《文史哲》敢於以開放的胸懷刊登各種觀點的來稿,成為當時的“期刊之王”,是毛澤東主席案頭必備的雜誌。當時的山大畢業生李希凡,因此成為毛澤東特別關注的人物。
採訪:中國藝術研究院前院長 李希凡
“所以在它一開始創刊的時候就是百家爭鳴,這個也不論資排輩,我有幾篇跟老師輩的探討學術問題的文章,都先發表在那裏。”
採訪:山東大學《文史哲》雜誌主編 蔡德貴
“1954年的第九期文史哲把李希凡這篇文章全文發表了,發表了之後很快就得到了全國很多人的響應,他因為在這篇文章裏面對玉屏波有關紅樓夢的觀點進行了批判,這個批判正好被當時的毛澤東主席看到了,他就跟中央政治局寫了一封信,希望在全國引起討論,所以他這篇文章當時在全國引起很大的反響。”
今天的《文史哲》每期發行量仍然達到了三千多冊,是全國大學校刊中發行量最大的。它那注重學術質量,開放的眼光和胸懷,至今仍然得到許多專家學者的敬重和稱道。
在山大曾經流傳一個佳話,著名詩人臧克家投考山大的時候,語文考了98的高分,而數學竟然是零分。當時的文學系主任聞一多愛惜人才,還是最終錄取了他。
在山大教授劉大均的身上也發生過一個類似的故事,1978年,他以一篇出色的研究易學的論文,被山大從工人直接聘為教師,使他最終成為中國國內研究易學方面卓有成效的專家,他滿懷感激地向我們讚美了山大的優良傳統。
採訪:山東大學全國易學研究中心主任 劉大均
山東大學向來有這種重視人才,不拘一格發掘人才這樣的傳統,像我們最有名的詩人臧克家先生他的數學和文學考的成績差異之大,這個是大傢伙都知道的,但是還是仍然被錄取,像我們學校最有名的史學家童書業先生,據我所知他是小學畢業,但是成為非常有名的史學家。
如今,劉大均領導的易學教研室,已經成為全國人文社會科學百所重點研究基地之一和全國易學的研究中心,中心出版的《易學研究》成為國內惟一專門研究易學的學術期刊,他教的學生中已有許多人成為了博士生導師。
開放式的辦學還為山大帶來了重要的科技進步和取得巨大的經濟效益,由中國科學院院士蔣民華教授領導的山東大學晶體研究所,是國家在晶體研究方面惟一的重點實驗室,它引進了台灣商人的四千萬資金建立了晶體材料開發中心。在中心內研發和生産了許多在科技和國防工業緊缺的晶體材料,每年都取得數億元的經濟效益。蔣民華教授如今已是國際知名的功能材料學家,並多次出任國家863計劃功能材料組首席科學家。
由於奉行全方位開放式辦學政策,今天的山東大學,有一批造詣深厚的教授學者雲集山大。山東大學將逐步成為我國華東地區培養高水平創新人才,高新技術研究和成果轉化,高層次決策諮詢的重要基地,正在逐步建設成為綜合性、開放性、研究性的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高水平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