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導:謝媛 攝像:朱奕
這是深秋時節的一個早晨,家住江西南昌市桃園新區的熊光遠老人,像往常一樣送小外孫去上學。因學校離家裏較遠,所以,接送孩子便成了老人每天必做的一件事。
提起熊光遠老人,對南昌市的許多人來説並不陌生。要問老人的知名度為什麼這麼高,那還得從這張返鄉探親證説起。
1949年解放前夕,21歲的熊光遠離開家鄉,跟隨國民黨軍隊去了台灣。退伍以後,便一直生活在台灣省的宜蘭縣。春去秋來,歲月流逝,熊光遠孑然一身度過了漫長的38年。在台灣,他沒有成家,因為,他始終盼望著有一天能回到家鄉與親人團聚。
1987年11月2日,隔絕了近半個世紀的海峽兩岸在這一天開放探親,當年去台灣的老兵可以回大陸探親了。11月1日晚上,熊光遠得知這一消息後,騎上摩托車連夜從宜蘭縣的羅東鎮趕往台北市的紅十字會。
採訪:台胞 熊光遠
到紅十字會我一看,我們有三個同鄉都是我們江西的,我排在第一名,排在第一名,就一再地等,又冷,十一月份的時候,一再地等。
11月2日早晨八點半,排在最前面的熊光遠,終於幸運地領到了編號為0001號的返鄉探親證。
採訪內容:
當時就是沒有長翅膀啊,長翅膀就飛回來啦,飛過台灣海峽。怎麼辦呢?幾十年了,人性啊。
1987年12月,已是68歲的熊光遠,終於踏上了回家的路程。一時間,老人成了台灣島內各大媒體關注的焦點。
採訪:台胞 熊光遠
回到南昌以後,我寫了一封信給南昌警察局,我連家裏的地址都忘記了。我叫他幫我找親人呀。警察局長就把這封信送到了省臺辦,省臺辦就送到了市臺辦,找了十天才找到了。
熊光遠終於回到了魂牽夢繞的故鄉,回到了日夜思念的親人身邊,可是,他的父母卻沒能等到團圓的這一天便去了。
採訪:熊光遠的四弟 熊寶光
四十年隔離能夠相聚,特別是我們都到了晚年啊,都老了,能夠團聚,那種心情就更不一樣了,也實現了我母親的願望。
此後,熊光遠每年都要回到故鄉看一看。大家庭的溫暖、南昌市的變化,讓老人萌發了定居家鄉南昌的念頭。
採訪:南昌市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崔麗麗
熊光遠老先生對我們市臺辦都非常地信任,從他當初決定到南昌定居、到後來所有手續的辦理,都是他多次寫信來委託我們。這位老先生非常熱愛家鄉,其實,我們每次看到他的信都非常感動。他幾乎在每封信後面都會寫:我愛南昌,我愛洪城。從這一封封來信當中,我們看出了一位在台灣生活多年的台胞,對我們大陸、對家鄉、對南昌的一種深情。
1992年,熊光遠在南昌定居後,經人介紹與當地一家醫院的護士李榮枝成了家,老兩口相依相伴,過着溫馨祥和的日子。
採訪:台胞 熊光遠
在台灣總是孤孤單單,寂寞孤獨,回來了以後,就解除了嘛,沒有了,不存在了,每逢佳節倍思親,孤獨不存在了,現在我們還有了溫暖的家。
生活中,熊光遠老人不僅勤快,而且還是個熱心腸,社區裏大到修馬路、小到搞衞生,他事事關心,只要能幫上一點忙,他都會竭盡全力。因為0001號的特殊身份,來找熊光遠老人幫助尋找親人的絡繹不絕,老先生總是熱心幫忙,希望能使更多的離散親屬得以團聚。
自海峽兩岸開放探親以來,回鄉探親、觀光的台胞逐年增多。2001年,江西籍台胞在南昌集資興建的這所會館,為回鄉台胞的聚會、居住提供了方便。
近幾年,南昌市的發展變化,不僅令台胞歡欣鼓舞,而且也吸引了更多的台胞回鄉定居。
採訪:台胞 楊壽明
我們雖然身在台灣,可是我們心繫祖國,中國人有句話叫“落葉歸根”。今天我看了這個商品房不亞於我們台灣地區的房屋,也是一個很好的安居的地方。
如今,熊光遠老人已在南昌生活了8年,他説,自己用了近40年的時間才找回了團聚的幸福。不過,在他充滿幸福喜悅的心中,還有着一份對台灣島內鄉親深深的牽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