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導:李星言 攝像:李星言 王文超
卞興才,1934年生人,2001年度全國勞動模範,喜愛抽煙,幾乎達到煙不離手的境界,從50年代即擔任江蘇省江陰市三房巷村黨支部書記,大概是目前中國任期最長的村幹部了。
採訪:卞書記
1956年,村上熱火朝天地進行合作化運動,20齣頭的卞興才在村裏學歷最高,他讀過高小和幾年私塾,又是村上三個黨員之一,就榮幸地被選為村黨支部書記。
他所在的三房巷村據説是由一戶卞姓人家的三個兒子分立門戶逐漸發展而來,是有名的貧困村,當地流傳著:“叫化子討飯蘆墩上,朝天屁股三房巷”的民謠。有一次,年輕的卞書記發現有的農家連修理鋤頭釘耙的錢都拿不出來,心靈受到極大的震撼。
採訪:卞書記
單一農業無出路 一年做到頭 農具都修不起 有吃沒穿
卞書記於是就從外村借回4個鐵墩頭,辦起了本村自己的修理廠,順帶還為縣上的國營廠加工一些非標準螺絲,沒想到,從此大傢伙修農具不犯愁了,額外還有一點盈利。辦廠才能致富,這是給卞書記的第一個啟示。
後來,廠子的規模起來了,可缺少一個掌鉗的技工,但要從縣城裏請一個來需要付人家兩倍的工資,村裏有人心疼錢,不想請,卞書記拍板,請!技工的到來使廠裏的工藝水平上了一個檔次,也使外面越來越多的加工生意找上門來。
採訪:卞書記
我們搞農業的哪會搞工業 借人家的腦袋 發自己的財
這是卞書記獲得的第二個啟示。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卞興才決定放開手腳大幹一番,他召開村民大會集資辦廠,有的人問:“家無存糧,必有一荒”,不搞地行嗎?他回答説,行,將來一定會有吃飯都不要錢的好日子。
從那時至今的20多年裏。卞書記一步步實現著他的諾言。三房巷村從螺絲廠起家,20幾年裏先後開辦了紡織廠、纖維廠、印染廠、水電廠以及建材商貿公司,逐步形成匯工商貿為一體的大型企業集團,截至2001年,三房巷擁有五家億元以上企業,年銷售收入突破了28億元,總資産超過13億元。
採訪:卞書記
農民的兒子 講的一定要做到 信譽是個寶
在三房巷的廠區裏參觀,人們會感到其規模和技術水平一點也不亞於國有大中型企業,讓人懷疑僅靠當地農民能否撐起這樣一片天地。其實,三房巷一直在借別人的腦袋發財,從全國各地引進了一大批專業技術人員。吳群,原是東北一家國有大型石化廠的工程師,原廠體制和機制的弊端,讓他感到抱負無法伸展,經人介紹他來到了三房巷,被委以化工廠總工程師的重任。
採訪:吳群
我們平時的後勁很足 比較務實 沒有象那些國企那樣扯皮
除了效率,外來人才在這裡感受最深的還是信任,拿卞書記的話説,要把人家的心引進來。
採訪:宋工
所有的商業技術秘密 所有公司的一些重大的決策 就是從技術上的都會讓我們去參與 充分聽取我們的意見
如此看來,一個村辦企業能有這樣的發展就不足為奇了。與此同時,三房巷村民的生活也在一步步提高。1980年家家通了電話,喝上自來水,用上液化氣;1985年成了全國第一個“彩電村”;1989年又成了第一個“空調村”。從98年起,村裏每年拿出300多萬元支付農民的糧油消費,“吃飯不要錢”的諾言真的實現了。
採訪:卞書記
廣積糧 得民心者的天下 老百姓富了 我也富了
從1996年起,村上集中投入一億六千元修建農民新村,398戶村民每戶一棟歐式別墅,小橋流水,亭臺樓榭,家家門前鮮花盛開,外來的參觀者説這簡直是“鄉村裏的都市”,只有那貼在門上的倒福字,還讓人能覺察到一絲鄉土的氣息。白天,年輕人都在廠裏上班,我們在路上看到這一對兒祖孫倆,就一路跟隨而來。
三房巷村民之富,讓一些城裏人都感到羨慕,家家都是這樣的室內裝修,家家都是這樣的舒適整潔,每棟別墅裏都預先造好了停車房,村裏下一步的目標是家家購買小轎車。
藏金藏銀,不如藏書育人,村裏人有了錢就大力投資教育,擴建新建中小學校,本村學生全部免收學費,對上高中、上大學的子弟每年給予1500元的補助,近幾年來全村已有40多名學生考入各類高校深造,其中70%學成歸來,在生産一線發揮著重要作用。這是一戶農民家十年前拍攝的全家福相片,其中這位小男孩已經長大,而且此時身在萬里之外的澳洲,他的父母已把他送到那裏學習深造。
採訪:
孩子不許打工 不要他去打工 因為家裏條件可以 叫他好好讀書
其實,在卞書記心中的那盤棋裏,建農民新村有著更深層的目的,蘇南農村地少人多,但過去農民的傳統居住方式是獨門獨院,想蓋哪兒就蓋哪兒,土地浪費嚴重,現在經濟發展了,這個矛盾更加突出,因此他提出“農民向城鎮集中、耕地向大戶集中、工業向園區集中”的“三集中”的思路。
在如今的三房巷,收穫季節再也看不到一家老小齊上陣,從雞叫幹到鬼叫的情景,全村的農業生産僅由8個人管理,全部機械化操作,已形成專業化、集約化的大生産格局。
先富帶後富,上級政府部門決策:由三房鄉村把周圍五個行政村兼併,名字還叫三房巷,村民們將集體搬入正在建設中的農民新村二期工程,空出的大片土地用於建設工業園區,這一方面能改變過去鄉鎮工業小而分散,“村村點火、處處冒煙”的狀態,另一方面也加速了當地的小城鎮建設的步伐。
從世界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當一個國家城鎮化水平達到60%以上的時候,這個國家就基本實現了現代化,人們在三房巷看到了中國未來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