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首頁     歷史中國     魅力中國     今日中國         



[無錫]《東林書院》2003-007(128)


  編導:李星言 攝像:李星言 王文超

  明萬曆二十二年九月,四十四歲的顧憲成,因為在官員選拔問題上堅持原則,自己先被皇帝罷了官,黯然返回故鄉無錫。他心情之糟可想而知,旅途中又染上了重病,過了許久才恢復過來。他是無錫張涇鎮人,自幼家境十分清貧,但他奮發苦讀,時常挑燈至天明。萬曆四年,顧憲成參加南京鄉試,高中解元;萬曆八年他又考中進士,在北京度過了20幾年的官宦生涯,關心世道人心,以天下為己任,是他始終沒有放棄的志向,即使是現在變成了一介草民。

  採訪: “還是要關心國事 因為顧憲成常在後庭裏散步,他的思維漸漸開闊起來。他想,講學可以傳授知識,扶持正論,為國家培養人才,於是他一生中最輝煌的一幕就此展開。江南一帶的學人慕其盛名,紛紛前來求教,不但他在張涇的故居—端居堂變成了講堂,就連周圍客舍和鄰居人家都住滿了學人,白天書聲瑯瑯,人夜燈火輝煌,一時盛況空前。”

  幾年之後,太湖岸邊又多了一位失意的人,他就是曾任國家監察機關最高官員的高攀龍,謚號宗憲。因為上書痛陳時政,被明神宗趕回了家。借鑒屈原的名句,他在黿頭渚崖壁上留下一首詩:馬鞍山上振衣,黿頭渚邊濯足,笑殺世人跼踀,一任閒來閒往。可是,他真的甘心做一個世外高人嗎?

  採訪:“他在隱居的過程當中 儘管流露出很嫻熟的心情 但是這嫻熟心情的背後 卻寄託著他對國家事情的關心 他對民族苦難的關心”

  “此時,在張涇的顧憲成迫切需要一個固定的講學場所,將吳地的仁人君子聯絡在一起,帶動社會風氣的好轉。他們看中了無錫的東林書院。這裡曾是北宋學者楊時的講學之地,楊時是著名理學家程顥、程頤兄弟的弟子,他學成返歸南方時,程顥説:“吾道南矣”,認為自己的學術思想將從此在南方發揚光大。萬曆三十二年,顧憲成聯絡高攀龍、安希范、劉元珍、錢一本、薛敷教、葉茂才以及他的弟弟顧允成一起,對廢棄已久的東林書院進行休整,上述八人被稱為東林八君子。顧憲成親自審訂了講學宗旨及會約儀式,規定每年一大會、每月一小會,講學的內容,除四書五經之外,還涉及先秦諸子百家,以及儒、釋、道等歷代學派思想。萬曆三十二年十月,修葺一新的東林書院向天下學子敞開了大門。”

  採訪:今時只用這種好的學分 思想宣傳出來了 對當時社會起到了撥亂反正巨大的推動作用經世致用思想的提出是和當時的時代息息相關的。明代末年,在閹黨把持下的朝政日益腐敗,權貴瘋狂掠奪土地,礦監稅吏橫徵暴斂有的地方竟出現了“人吃人”的慘劇。高攀龍指出;“此時民不聊生,大亂即將來臨。” 政治形勢危機四伏,如同“抱柴于烈火之上”。而當時許多知識分子沉溺于科舉功名,把讀書當做陞官發財、獵取名利的手段,有的則陷入説孔談玄的空談之中。

  有鋻於此,東林學者強調“實學”、“實用”,觸及社會現實,改變政治腐敗、人民生活痛苦的境況,使社會和人民收到實際的好處,他們明確規定其學術宗旨為“躬修力踐”和“先行後言”。對朝局的敗壞,顧憲成十分痛心,他鼓勵正直的官員:“即使天下有一分可為,亦不肯放手”,“天下有一分不可為,亦不可放手”。

  採訪:當有一次發生大水災以後啊 他們東林黨員就聯名的簽名上信 報告災情 進行實際的調查 希望開國庫救災民

  東林學者把關心民情落實到實際行動上。萬曆三十二年,神宗皇帝派遣到無錫的稅吏將謀點微利的一個小販活活打死,還把屍體扔進河裏。地方官攝于淫威不敢管。顧憲成聞之怒不可遏,拍案而起,挺身而出,親自題寫訴狀上書朝廷,痛斥稅吏暴行,最終使江蘇巡撫秉公處理了此案。

  採訪:他們想通過自身努力 使正氣弘揚起來 讓官吏清廉起來 讓朝政興旺起來“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東林學者樹立的人格標桿使江南各地的學者書生紛至沓來,人數之多,有時書院裏的學舍住滿了還不夠。書院內不分尊卑,沒有門戶之見,講授方式也十分靈活,演講之餘還穿插朗誦詩詞以活躍氣氛,主講者隨時回答提問,聽講者集體討論,溝通交流思想。麗澤堂是書院的主要講習之地,麗之意是“連接”,澤就是水,兩澤相連,萬物滋益,喻表朋友之間相互切磋。依庸堂在東林的地位好比是研究生院,學者們以腳跡得入依庸堂,為人生一大幸事。萬曆四十年,顧憲成病逝,高攀龍接任書院山長,曾在這裡主持公祭悼念活動。

  採訪:裁量人物 評議朝政 那麼當時被東林黨人評議的也是朝廷上的人物 對次他們都是非常希望得到東林黨的讚揚 就是説 東林黨的那個評價 雖然他是一個民間的一個評價但是對朝廷的政治有很大的影響東林學院因此成為江南地區議論國事的主要輿論中心。學者們從利國利民的角度出發,大膽提出“天下之是非,自當聽之天下”,對當時權貴們專橫貪縱的行為進行了有力的抨擊,從而招致了他們的嫉恨。

  天啟年間,東林人士楊漣上疏朝廷,聲討閹黨首領魏忠賢的罪行,魏忠賢惱羞成怒,對東林人士進行血腥報復。他們炮製了309人的東林黨人名冊,進行公開通緝,規定凡在冊之人,死去的追奪爵位,活著的削去官籍,關押起來。東林人士被殺害、革職、貶黜牽連的有1000多人。

  天啟六年三月十六日,魏忠賢派去逮捕高攀龍的錦衣衛已到了杭州,高攀龍聞聽後,先去道南祠,謁拜了楊時的塑像,告別了講學多年的東林書院,然後回家與幾個弟子在後園池上飲酒:“我視死如歸,大概在今天罷。”當晚,他寫下遺囑,整肅衣冠,從容投水自盡,終年65歲。他死後四十天,東林書院被全部拆毀,拆下的木料和原址的地産被現場變賣,折得白銀600兩。

  僅僅一年之後,崇禎皇帝即位,懲處閹黨,為東林冤案平反昭雪。1629年,又下詔修復東林書院。從那時起至清代的270年間,東林的會眾講學之風始終沒有斷絕,無錫的後輩學人追隨東林先賢的腳步也一直沒有停止。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