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導:高躍 高萱 攝像:高嵩 張巍
鎮江市倉巷69號,是座老宅子。建於清光緒年間,從外觀上看,除了古老以外,普普通通。它原來的主人叫張雲鵬。是民國時期鎮江一位頗有名氣的中醫。
清晨,住在老宅裏的一家人都各自忙著每天早上所要做的事,張雲鵬的次子張松祥做著他早上起床後的第一件事,給院子裏的花木澆水。這是他們多年的生活習慣。
這座院子不大,但進得門來,卻給人一種曲徑通幽,雅致含蓄的感覺。這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園林庭院式民居,從進宅門算起,共有四進庭院,前三進為前庭院,第四進為後院。整座院落利用腰門、回廊、照壁、亭臺,將空間佈置得錯落有致,疏密有間。再用山石、水池、花木點綴其間。給人一種移步有景,景藏其中的精巧別致之感。這體現出主人不尚浮華,但卻追求造化的文人品位。
張松祥是張雲鵬的二兒子,和哥哥一樣,兄弟倆都子承父業。選擇了醫生的職業。如今,兄弟倆在鎮江中醫界都名氣不小。共同為這個中醫世家延續著濟世好生的傳統美德。
兄弟倆都出生在這座老宅子裏,這石桌、石凳、和門前的石元寶,是哥倆兒時玩耍的地方。雖然現在兩人早已都成家立業,年過半百,但兩家人依然和睦的同住在這座老宅中。共用一個堂屋,同在一個鍋裏吃飯。老宅中充滿了兄弟之間的骨肉親情。
今天是週末,張雲鵬的大女兒,張松霞,回來看望兩個弟弟。雖然她沒有和弟弟們一起,住在父親留下的老宅中,但他們姐弟之間的感情非常好。
風風雨雨幾十年過去了,他們的心好象從來沒有分開過。坐在石桌邊,喝喝茶,聊聊天讀讀書,看看報,在輕鬆和睦的氣氛中,享受著前人留下的福蔭。
這座老宅子,歷經一個世紀的風雨滄桑,能在高樓的夾縫中原地原貌的保存到今天,張松本,張松祥兄弟倆付出了不少的心血。十幾年前,鎮江市實施大規模舊房改造,張家老宅也在拆遷範圍內。當時開發商給張氏兄弟開出了優厚的條件,因為父母的遺囑,言猶在耳,兩兄弟不為所動。
採訪張雲鵬次子張松祥
“當時保護這個房子,愛護家裏的一草一木,包括所有這些文物的收藏,從我們懂事開始就知道,就知道母親是怎麼樣過來的,怎麼樣保護過來的,如果在這我們這代上把它毀掉,對不起老祖宗,更對不起我死去的母親。”
1994年,在政府有關部門的支持下,他們自籌資金二十萬,用老工藝、老材料,對祖宅進行了一次保護性的修繕。按照文物保護整舊如舊的原則,老宅修繕需要補充大量,清末民初時期的小青磚。為此兄弟倆利用下班時間,和公休日,那裏有舊城改造工程,就往那裏跑。在舊房的廢墟裏,一層層的翻,一塊塊的找。在半年多的時間裏,終於湊足了材料,修繕了老宅。
通過兄弟倆多年的努力,2000年,保護下來的先父故居,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本年度,亞太地區“文化遺産保護傑出項目獎”。被譽為“遺産保護的一個傑出案例”。
自此,張雲鵬故居名揚四方。
除了這座宅院,張雲鵬先生生前還收藏了許多,名人字畫,和古董文玩。
面對這些珍貴的祖傳遺産,他們採取了分散保管的方法。
哥哥保管字畫,弟弟保管瓷器。他們將這稱之為分工不分家。全家人共同保護父母留下的這份遺産。
張雲鵬先生生前講過這樣一句話:一個人留給後人多少錢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把德留給後人。張雲鵬的夫人生前也留下三條遺囑:一。她過世後,希望兒女團結和睦,二。不準變賣家産。三。張家後人要繼承祖業,學醫。
今天,父母的遺訓、遺囑,張氏的兒女們,通過努力都做到了。而且都做的很好。
張氏兄弟為保護文化遺産所作的嘗試和努力在成為遺産保護傑出案例的同時,也為文化遺産保護樹立了一個可供學習和借鑒的樣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