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導:高躍 高萱 攝像:高嵩 張巍
在長江中有一座不知經過多少世紀衝擊而成的小島,一直為大多數人所不知。她四面環江,人們生活相對閉塞,外來的紛擾,倒也難以影響到他們平和的日子,因此素有“太平州”之稱。這就是揚中。
揚中由一個主島、三個附島組成,陸地面積228平方公里,人口30萬,是全國面積最小的縣市之一。以前的揚中人只能依舟楫與外界交往,遇上大風和下霧就只能“望江興嘆了”,世世代代的揚中都盼望著能有一座大橋。
1990年4月當時的縣委縣政府,決定為順應民心民意通過廣播號召全縣人民捐資造大橋。
採訪女教師蔡慧敏
“當時就是市委市政府號召我們揚中人民自己集資建大橋的時候,我當時正好上高三,是個學生,19歲,聽到這個消息以後呢我們可以用這樣一個詞來形容就是百感交集為什麼呢,當時有件事我們記得非常清楚,而且到現在還記憶猶新,就是我們一幫同學,正好要到鎮江參加一個全國的曾華閣的作文競賽,那天起了個大早趕到江邊的時候那大霧索江,這樣後來我們沒能去成,所以對這件事情我們記得非常清楚而且感觸也很深,所以聽到這個消息以後我們非常激動就自己自發的組織學生把自己零花錢全部積攢起來,然後送到學校,作為自己一份心願吧,同時也希望像我們後來人比如説這次參加這個作文競賽的不要再有我們這樣的事情發生。”
採訪鎮江市雙龍電器廠董事長 薛桂蘭
“當時我為什麼要捐款呢,從我個人來説,經濟並不富裕,但是我就覺得吃盡了沒有大橋之苦,我是三個小孩的母親,當時的工作是開關廠的採購員,經常到上海採購,那麼為了抓緊時間把工作幹好,又要想回來照顧好家庭,照顧好小孩,那麼出差的時候儘量早一點走,爭取第一天出差第二天回來,但是有時候到了江邊下大霧,過不了江,那麼有時候回來的時候起颱風又過不了江,這樣無形當中要在外面多等一天,甚至兩天,當時我就想揚中要是有一座大橋多好啊。”
在揚中又有多少人有她們這樣的願望,又有多少人被這無情的江水阻隔。
在全縣人民的熱烈擁護積極捐資的情況下,揚中大橋於1992年5月8日奠基,當時數萬人參加了這一活動。揚中人自籌資金1.62億元建造特大型跨江橋梁,這在萬里長江建橋史上尚屬首例。
1994年10月6日,大橋正式通車。這一天,揚中同時宣佈大橋通車、撤縣設市、實現小康縣、建設生態示範縣“四喜”同慶。揚中人祖祖輩輩的“大橋夢”終於成為現實,揚中長江大橋的建成通車,結束了揚中“孤島”的歷史,開創了揚中對外交通的新紀元,體現了揚中人民自力更生、眾志成橋的精神,成為加快揚中經濟發展的助推器。揚中長江大橋這座豐碑,將激勵揚中人民在21世紀創造更輝煌的業績。
島狹心闊,人寡志眾,用這八個字形容揚中人最合適,大橋建好後依然秉承祖輩拓荒者“自強不息、眾志成城”精神的揚中人得風氣之先,成功實現了由傳統魚米之鄉向現代工業化強市的跨越,闖出了一條“藏富於民、民富市盛”的揚中發展之路。揚中兩度躋身全國百強,入選全國首批小康,在“全國最富有百名縣市”評比中列第26位,揚中還是首批“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小島揚中,讓世界刮目相看。
建設島市,裝點家園,30萬揚中人把這228平方公里的小島打扮得如詩如畫。百里長堤如銅墻鐵壁,防洪保安固若金湯;揚中大橋如巨龍臥飲長江,南北天塹終變坦途;揚中大道寬闊平坦貫穿全島,成為揚中在新世紀的騰飛之翼。
過去的農民現在的市民有很多人都住進了這樣的別墅樓。
早年,連綿陰雨常常使得柴草比糧油還貴,往往,當一切用以做飯的柴草都燒光了後,有些人家便不得不劈開板凳甚至床板來煮飯。如今,這種不堪回首的痛苦回憶,已如江水一去不復返。家家戶戶都用上了管道燃氣。就連偏遠的農戶也用上了潔凈的罐裝液化氣。升騰了千年的裊裊炊煙終於斷了蹤影。
橫貫全島的揚中大道串起一個個生機勃發的小城鎮,呈現出城鄉一體化、整島城市化的獨特風采。一排排、一幢幢風格各異,盡顯家家殷實,戶戶小康,是這座年輕城市最亮麗的景觀,誰能想到這些小樓內住着的大部分是農民。
採訪小樓主人
“這裡邊住的都是農民階層的20%的也就是現在的城市居民,搬遷到這邊來的,原來城市也有公寓樓,有的公寓重新翻建或者公寓取締蓋別墅了,都是這種情況。”
今日的揚中以中國第一個生態示範區的面貌向我們展示着它那世外桃源般的新農村景象,每一個揚中人無論走到那裏都能自豪的説,我驕傲,我是揚中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