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導:高躍 高萱 攝像:張巍 張健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會老。人生進入老年,就像一年之中進入了秋天。自古以來,人生就有“多事之秋”的説法。人的身體、家庭、親人乃至工作、生活都可能會隨着“八月秋高風怒號”的到來而發生一些意想不到的變故。這時除了家人的關心外,更需要來自全社會的關注與愛護。
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城市的人口結構都會面臨老齡化的問題,隨着鎮江市人口老齡化、高齡化進程的加快,“老年公寓”這一新生事物也隨之因運而生。
“上有老下有小”這是中年人常愛挂在嘴邊的一句話,這句話不僅説出了中國人的家庭構成,同時也體現出了中國人傳統的家庭文化,過去講“人活七十古來稀”,但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醫療水平的提高,這局老話在今天就顯得不現實了。目前,鎮江市男性平均壽命已達72.5歲,女性達到75歲左右,因此,老人的晚年生活和生活質量,就很現實的擺在了每個兒女、每個家庭和每一個老人自己的面前,“老人公寓”是社會為每個家庭和每位老人提供的一種新的選擇。
我們來到了句容市的一座老年公寓。它的全稱叫句容市老年福利中心,這座花園式的老年公寓是句容市政府有關部門考察了全國許多先進的老年公寓,博採眾長,由民間集資建造的。在這裡我們看到居住在這的老年人心情都非常愉快,有的老人來這之前身體多少都有些毛病,但經過在這裡居住一段時間後身體都恢復了健康,這位老人叫吳石如,今年已是91歲高齡,1938年畢業於山齊魯大學,畢業後一直從事老師工作,到1988年才退休,他六個子女,為了不給子女添麻煩,住進了老年公寓。
採訪:吳石如
“我覺得這也是一個很好的地方。也可以説是一個療養院,也可以説是一個醫院,因為什麼呢,這裡説是個療養院,因為來了以後,這個事情,這樣東西,那樣東西都是為老年人設立的,為老年人設計好的。對老年人有益處的,所以老年人來了以後慢慢慢慢身體都好了,有很多人來了以後,拿拐杖都走不穩當,現在拐杖不要了走的很好,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講,我們老年公寓既是一個好的療養院,又是一個很好的醫院,這樣一來,老年人在這裡住,真是福氣很大,我感覺是這樣。”
句容老年公寓的建設無不為老年人所設計,室內像賓館,室外像花園。為老人着想為保證老年人的健康,公寓內還設有醫務院,定期給老人檢查身體。
鎮江市老年公寓座落於丁卯開發區,社會福利中心院內,公寓環境優雅,設施齊全,是老人理想的生活、修養場所。公寓根據入住老人的身體狀況,分級進行護理,全天候為老人服務,它有一支經過職業道德和專業技能培訓敬業愛崗的職工隊伍,寬容熱心,誠心樂善是公寓所有工作人員的美德。
這位老人叫屈伯明,解放初期的創業功臣。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離休後因老伴長期患病又不願給兒女添太多的麻煩,這樣為陪老伴一起住進了老年公寓,屈老的夫人患的腦軟化病,住進老年公寓後,經過長期鍛煉身體,所患病漸漸得到恢復,後因患瘤症去世了。屈老被兒女接回家,在家生活了一段時間後,還是覺得在老年公寓生活好,再次回到了老年公寓。
採訪屈伯明:
“ 這裡活動範圍比較大,也有護理人員,所以我來了之後呢,生活規律化了,心情也比較舒暢。”
孔光英老人原籍河北秦皇島市人,1949年入伍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老伴1940年參加新四軍,無兒無女,離休後同老伴一起回到南京住進了老年公寓,老伴去世後住進了鎮江老年公寓。
採訪孔光英
“這裡的條件挺好,大環境和設備條件,另外公寓的領導們也挺好,對老人有感情上的投入。他們對老人的關愛,吃住有什麼困難都能給解決,就這樣的話,我就想在這塊長期住下去,也就是度過晚年吧,就這麼想的,也感到咱們黨和國家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這真是老有所養,老有所樂呀,感到溫暖。”
就像孔老太所説的老年公寓不單給予了他們生活上關照,更重要的是他們給予了這些老年人最最需要在精神上的關愛。
採訪主任
“這座公寓老人當中,有一些老人沒有子女,公寓我們經常安排一些同志跟他們交流,談談心,這樣使他們生活不至於感到太孤寂,經常安排組織一些其他的活動,參加一些比如説我們和一些學校啊、單位啊搞些共建,請這些老人去給孩子們講講故事,也有的時候請孩子們到公寓來做這些活動,使這些老人的生活豐富多彩。”
這兩位老人的年紀都在80歲以上,當我們第一天到鎮江老年公寓的時候就聽説了他們的故事,兩位老人都是無兒無女,單身一人,兩人先後住進了老年公寓,在平時的生活中就很談的來,老年公寓的領導看在眼裏,於是出面做媒,還為他們舉行了一個隆重的婚禮。
就這樣兩個孤獨的老人走到了一起,他們黃昏戀的故事,當時傳遍了鎮江城,有多少人被他們的故事所感動,又有多少人為這些老人而祝福,關愛老年人是全社會的責任,當然更是我們每個公民的義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