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 導:歐陽宇 攝 像:蔡翔昊
黃河花園口位於鄭州市北郊,黃河下游之首,是南北交通要道。對許多人來説它並不陌生,它的名字早已深深地烙在人們的記憶中。
黃河花園口之所以能夠聞名天下,那是因為她承載著現代中國一段沉重的歷史。
採訪:原黃河水利委員會高級工程師 劉貴芝
“1938年的時候,當時徐州淪陷了以後,日本要向中國的西部進犯,當時國民黨軍隊有20萬軍隊,為了實現戰略轉移,準備轉移到玉溪山區
,阻止日寇西進,這樣在鄭州以東、徐州以西選擇一塊進行阻止。1938年6月1號,中央軍事委員會決定在花園口扒口。”
花園口大堤被掘開後,滔滔黃河水一瀉千里,將河南、安徽、江蘇三省四十四個縣市化為一片汪洋。1947年花園口黃河堵復工程歷時一年完工,為紀念黃河堵復,國民政府修建了這座六面碑和八卦亭,在與之對應的東側還有一座碑亭,是建國後河南省人民政府與水利委員會聯合修建的,碑文詳實記載了黃河花園口扒口、堵口的事件始末。
據史料記載,從春秋戰國到新中國成立的2000多年間,黃河下游決口1500多次,改道20余次,平均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黃河邊,黃河邊,十年就有九年淹,家無家,糧無糧,刀尖之上過時光。”這首民謠正是黃河兩岸人民深受洪水禍害的真實寫照。
把黃河變清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夙願。古時候,人們認為河患的發生是因為水怪在作祟,所以鑄造了一座鐵犀立於岸邊。鐵五行屬金,為水之母,水怪蛟龍一定害怕。中國民間還廣泛流傳著大禹治水的感人故事。禹用疏導的辦法劈開黃河,戰勝了洪水,名垂青史。大禹是人們理想化了的英雄,大禹的故事正是千千萬萬治黃人共同培植的夢,然而半個世紀前的漫長歲月裏人們看不到夢想成真的曙光,只能望河興嘆。
採訪:鄭州市黃河花園口旅遊管理處主任 余漢清
“因為黃河我們説沙多水少,這樣一個典型的多泥沙的河流,因為泥沙造成了黃河的河床不斷在上漲抬高。據我們史料記載,每年經過我花園口斷面的泥沙,就達到了16億噸,説一個非常形象的數字概念,如果把泥沙打成一米高、一米寬這樣的土圍子,可以繞赤道27圈,我們目前下游河床,每年都在以10公分淤積的高度在提升。”
治水先治沙,黃河要得到根本性的治理,必須解決含沙問題。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在黃河中上遊修建了多座水庫,蓄水沉沙,解決了黃河河床不斷提高的難題。歷屆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曾親臨黃河視察指揮。
50年來,黃河花園口逐步形成“上攔下排,兩岸分滯”的防洪工程體系,使寬、淺、散、亂的遊蕩性河道得到控制,堤防全部石化,危險處不斷改建。引黃灌溉,城市供水,淤背固堤,淤區綠化,黃河自然生態保護,特別是大規模防浪林的種植為黃河大堤提供了自然的保護,人民治黃的成就通過花園口這個窗口展示給世界。現在花園口大堤像一道雄偉的水上長城,橫亙在黃水與綠野之間,作為防禦洪水的堅固屏障,數十年大汛歲歲安瀾。
採訪:鄭州市黃河花園口旅遊管理處主任 余漢清
目前黃河下游經過了幾次大的扶堤和小浪底工程的修建,對黃河的防洪,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過去我們花園口這一片也叫黃泛區,當時是滿目瘡傷,經過人民治黃以後,現在的花園口已經變化了,我們説叫“魚米之鄉”。
花園口的得名,源於明朝嘉靖年間吏部尚書許讚在此建的花園。當時佔地540畝的花園內常年盛開奇花異卉,人們爭往遊覽,渡船頻繁,漸成渡口,遂稱之為花園口。
我們無法想象昔日花園口的風采,卻能在今天的建設中描繪花園口的藍圖。在這裡,奇險壯美的黃河自然景觀與源遠流長的黃河文化融為一體,決口遺址與雄偉的千里大堤交相輝映,林網如織,農田如毯,大河風光與人文景觀薈萃,更為難得的是通過治理而穩定下來的河道中自然圍成的萬畝濕地成為野生珍禽的天堂,每年吸引著種類繁多的鳥類來此繁衍生息,其中一些瀕臨絕跡的鳥類在花園口濕地又重新找到了它們的家園。
昔日古渡了無痕,今朝黃河重新記。今日的花園口已不再受洪水的襲擾,重又以如畫的美麗吸引著八方遊客。危害中原百姓千年之久的黃河水患在新中國成立後短短半個世紀得到了治理,黃河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