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導:袁方 攝像:俞樂觀
提起“雙黃連”口服液和它的生産廠家“竹林眾生制藥廠”,許多人並不陌生,但人們想象不到的是這家於1999年成功實現股票上市,並成為河南省醫藥行業第一家上市的企業,最初是由鄭州市的一個叫“竹林”的村創辦的。現在這個曾經貧困、落後的小山村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富裕、文明的新城鎮—竹林鎮。
今天的竹林鎮的確是一個美麗富饒的小山城。“竹林”撤村建鎮是在1994年,現在是河南省重點鎮之一,並進入了聯合國科技自然實驗區的行列。
18年前的竹林是一個“紅薯湯,紅薯饃,離開紅薯不能活”的窮山溝。竹林由於地處丘陵地區,山高石厚土薄,水源奇缺,種地靠天收,因此竹林人往往面對的是顆粒無收的慘景。
採訪:鞏義市委副書記、竹林鎮黨委書記 趙明恩
“過去竹林在解放以前很窮,逃荒要飯往山西去的人很多,過去只要能穿上棉衣裳就算不錯,就我長到11歲的時候,一冬天就沒有穿過棉衣,當然不是光我一個人,與現在相比,竹林的發展,竹林的群眾生活你説比過去翻多少倍也不好計算,可以説大大變化。我們自70年代開始搞多种經營,開始採鋁石,後來加工耐火磚,竹林和其他地區一樣,黨支部號召群眾大力發展多种經營,走致富道路。”
而現在的竹林鎮一座座花園式的工廠依山而建,寬闊筆直的街道、花木蔥蘢的南山、北山公園,種類齊全的通訊服務設施,與現代建築風格為一體的居民別墅交相輝映,錯落有致。
張坤芳的家是竹林鎮的一個四世同堂的家庭。
採訪:竹林鎮居民 張坤芳
“就現在我們竹林劃鎮以後,家裏邊變化很大,蓋這個很漂亮的樓,一層樓是300多平方米,我們四代人都住在一塊兒。
秦秋蓮年輕時嫁到了當時是窮鄉僻壤的竹林村。
採訪:竹林鎮居民 秦秋蓮
“以前住的是窯洞,現在生活好了,家裏有電腦、有空調、有電視,我們現在還出國旅游。”
竹林的滄桑巨變,使竹林的農民從此過上了現代化的生活。竹林鎮十分重視人居環境的建設工作,它們按照“遷村並點,集中建設”的思想使環境得到了明顯改觀,這和以前吃水都要到外地拉的竹林村有着天壤之別。
竹林實行“以廠帶村”的機制,以工促農,以科技促發展。當耐火材料還是村裏唯一的支柱時,竹林人就開始遍訪全國的科研機構,使一個年産值僅有幾十萬元的小廠,滾雪球般發展成為出口外銷、年産值超5億元的的大型骨幹企業,這樣也給竹林村的年青人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張坤芳的兒子就從竹林鎮的變化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從1992年開始的産業結構調整起,竹林就選擇了制藥業,省內甚至國內制藥行業的許多名人專家被竹林人誠心招至旗下。依靠高科技的力量,竹林人找到了實現自身價值的舞臺,國內一流人才的加盟,更給竹林的新興産業帶來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從竹林工貿到鄭州高科技技術開發區,從豫中制藥到竹林安特、眾生制藥,竹林人用高科技鍛造出了一個個國內知名的品牌,並敞開胸襟、遍攬四海英才。
採訪: 趙素霞
“竹林眾生非常重視科技,而且對人才非常重視培養,我來到之後也給了我很多出外學習的機會,在這裡我從一個剛走出校門的學生現在變成一個車間的車間主任,學到了很多管理方面的知識,而且和專業結合起來,我覺得留在這裡會有更好的發展空間。”
現在竹林鎮的居民也越來越意識到知識的重要性,他們會定期不定期地組織傳閱讀書筆記、交流學習心得等活動,來提高讀書的自覺性。
在竹林,現在最幸福的,可能要算是鎮裏的孩子們,他們在這裡不僅有良好的生活環境,而且還能受到很好的教育,因為竹林鎮把培養下一代視為鎮裏最重要的大事。
從前在竹林村,孩子們上學只有在破舊的祠堂,幾個年級擠在一間屋子裏,光是上學就要走幾十里的山路,而現在,孩子們能夠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裏,接受最新的科學知識……教學設備的更新,使一節課的容量增加了許多倍,學生們能在同一時間吸取到更多的知識。
隨着經濟的不斷發展,竹林鎮投入最大、內容最豐富的就是多姿多彩的文體活動。現在竹林開通了可接受36套節目的有線電視,周末的時候這裡還有各種各樣的廣場文化活動,其中“戲迷樂園”最能吸引鎮上居民的目光,成為群眾休閒娛樂的首選之地。
竹林變了,由一個貧窮的小山村,一躍成為遠近聞名的小城鎮。竹林人自發組織修建的碑林就記述了竹林的過去、現在和將來。竹林的巨變,是中國農村改革開放的縮影。它的變遷就像一位外國朋友所寫的那樣:“竹林的進步是不可想象的,就像是一個夢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