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首頁     歷史中國     魅力中國     今日中國         



[十六大特別節目]《攜手兩岸話桑麻》


  初秋的上午,福建省閩侯縣大湖鄉海拔1000多米的雪峰山高山茶園裏,台灣商人林聖光先生和夫人陳秀卿,早早就趕往茶場的幾個分場查看。林聖光夫婦從1993年來這裡開辦高山農場,已經投資了3800多萬元人民幣,開墾改造了茶園3500畝。

  採訪:

  “我喜歡福建這個地方。尤其是烏龍茶類,生長帶就是這麼窄的一個地方,我也毫無別的地方的選擇。我自認為是雪峰人了現在, 蠻喜歡這個地方。你不覺得這個地方蠻好的嗎?”

  在漳州市漳浦閩南花卉中心的花卉大棚裏,台灣來的蝴蝶蘭種植專家張唐維,正在檢查花卉的管理。他與工人們交談,使用的是當地的閩南話。

  採訪:

  “做花型最主要的,這個花朵的高低一定要注意。有高、有低。高的要在後面。”

  採訪:

  “我們在台灣都講閩南話。我在台灣已經是第十代,祖籍是潮州。台灣有幾個做花的朋友,剛好跟香港那邊有合作,香港那邊剛好是漳浦人,他説這邊有一個閩南海峽兩岸花博會,想要來這邊開發市場,建立基地。畢竟大陸這邊除了市場很大之外,土地成本、勞動力成本相對比台灣低,春夏秋冬溫度的分佈,光照,漳州這邊都很符合蝴蝶蘭的生長。經過這些考察,剛好這邊花博會扶持臺商的政策也相當優厚。那我們就決定在這邊投資了。”

  像林聖光夫婦和張唐維一樣,現在已經有1400多家台資農業企業家看準了地理、人文環境與台灣極為相似的福建省作為農業合作開發的創業基地。

  眼下福建和台灣農業合作進入全面拓展階段,福建全省農業合同利用台資達17億美元,實際到資10.5億美元。一批以良種、先進技術和環保農産品取勝的示範企業和産業龍頭企業正在不斷壯大。張唐維先生創業不到兩年,就以獨特的蝴蝶蘭品種熱銷北京、深圳、上海、長沙等國內主要大城市,在福建省內更是供不應求。

  採訪:

  “明年必須要做一件事,就是微生菌的嫁接。在這方面突破一下。明年我們的種植方法可能還會改善。”

  採訪:

  “木瓜的葉子它涵蓋多長,它底下的主要根係已經長到葉子的前端。所以下回施有機肥的時候就是在它葉子底下…大家一齊來配合,同時我們大家在這裡工作的時候也是我們一個共同學習的機會。台灣一些比較新的技術帶過來,和各位一起來研究、探討。”

  台灣開展花果新品種研發和耕作技術改良等起步較早。福建和台灣民間開展的農業合作,首先帶來的就是新技術和新品種的推廣。林茂盛先生在台灣曾經連續三年奪得台灣地區農業競賽“三冠王”稱號,被台灣民間農業組織評為“傑出農民”。中興大學博士莊清炳是地道的農學專家。三年裏,他就投資120萬美元,建立起一個集台灣果蔬新品種引進推廣、新品種繁育、耕作新方式示範和技術培訓于一體的多功能實驗場。

  採訪:

  “海峽兩岸的農業合作應該向我們這裡一樣有個實驗場所,我們等於把兩岸農業做一個交合。尤其在植保上,像我就是這樣,對綠色的標準,我就很注重。我們公司出來的(水果),不洗就可以吃,完全沒有污染。”

  據農業部門的統計,近年來,福州、漳州海峽兩岸農業合作實驗區內的各企業引進蔬菜、水果和花卉三大類優質新品種170多類800多個品種,不僅出現了一批以新品種産品為龍頭的新興産業,整個福建省傳統的果蔬花卉品種都得以改變。

  在閩南的龍海,臺商投資的百信奶牛場採用的是全套電腦和機械化飼養設備,企業的目標是建成大型科學化管理的奶牛牧場。

  這家叫做利農的企業,從花園式的生産基地,到杜絕化學用品的生物植保技術以及自製有機肥的運用,再到凈菜包裝直銷,各個環節都傳遞了高科技農業的信息。

  在浪岐島從事葡萄實驗種植的台灣葡萄專家吳連錦,與福建農科院專家一道研究的一種本地葡萄,經過品質提升和新法栽培,有希望成為早熟優良品種。

  採訪:

  “我是想把整個浪岐島做一種改變。目前浪岐島上栽培的葡萄,只限于籬笆式栽培,傳統式的,如果我們改變為高棚式的栽培,面積就比較大了,它的日照時數也比較長一點,光合作用對葡萄品質的提升上就會相當的多,大概可以突破2500公斤,最起碼增産三分之一以上産量。將來浪岐島就變成真正的中國的一個葡萄大産區。”

  這些來自廣東省的農業幹部被眼前規劃良好的示範基地所折服。

  採訪:

  “我們從資料上看到,福建這塊是搞得不錯的。有很多臺商來投資。我們今年也組織了深圳的農業界到台灣考察。看來台灣農業特別是園藝業,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的。我們最近在總結他們的“産銷幫”,對農産品的營銷這塊很值得我們學習。還有流通領域,還有加工領域”。

  東園鎮現代農業示範區按照公司加農戶的模式,引進5家台資農業企業與本地區的生産企業結合,參與新品種水果、蔬菜、花卉的種植加工,成為農業産業化的成功範例。

  採訪:

  “就是要規模化。不規模化不行。現在農民意識改變主要是説,閩臺合作,農作物價格比較高了。過去種水稻單純只是水稻,相差距離太大。現在農民意識基本上都改變了,包括我自己也改變了。又加上現在加入世貿組織以後,不走這一步是絕對不行的”。

  農業合作帶來了農業整體實力的提升,一些果蔬進出口大公司也瞄準了東園。上海一家外資國際蔬菜公司在東園專門租賃1000多畝土地,種植的無公害蔬菜全部外銷。

  採訪:

  “基礎設施都比較好。排灌水、道路交通,這些都相當完善。還有一個很關鍵的就是,這邊當地閩臺農業合作開展得比較早,這邊的種植大戶特別多。手上有幾百畝、甚至上千畝的。還有農業公司比較多。我們看重這一點。他們對新品種、新技術推廣什麼的,接受能力相當強”。

  福清市利用台灣養鰻技術養殖加工鰻魚出口,每年創匯一億多美元,養鰻配套産業總計産生20億元的産值。漳州的一帶的百里花卉走廊,吸引了38家台資花卉企業前來種植經營,加上當地數百家花卉企業,形成頗具規模的花卉産業,僅花卉單項年銷售值就達到2億多元。近年來,許多國家和地區的園藝愛好者、農技人員,前來漳州市學習花卉園藝技術,他們對閩南地區花卉種植業的精湛技藝讚不絕口。

  採訪:

  “我們學到了很多我們國家沒有學過的知識。我們在這裡向專家教授們學習。親眼看到了中國的花卉盆景,福建的、漳州的盆景。這裡的一切對我們都很新鮮。你們的科技專家們工作非常出色,園藝水平非常的高”。

  採訪:

  “這幾年來閩臺農業合作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在國內外都産生了很大的影響。開展閩臺農業合作的目的,是使福建省的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推進農業産業化的進程。福建省委省政府對閩臺農業合作非常重視,福建省農業廳按照省政府的部署,積極推進閩臺農業合作的五大體系建設,就是良種繁育體系、市場營銷體系、農産品監測體系、産業分工合作體系、農業科技培訓和信息服務體系。目前這五大體系由沿海向山區不斷輻射和推進。通過這五大體系建設目的就是要提高福建省農産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擴大農産品出口,這也是應對中國加入WTO以後的需要。”

  採訪:

  “應該有個大中國的觀念。中華民族一定要強。這個才對。所以我覺得兩邊絕對是要一個互補,非常好的。現在,第一個先把無公害生産做好,第二個,打開外銷市場!”。 “中國農業的未來,我們只能夠好好地往有機農業去發展。應對進WTO,應對貿易對壘的挑戰。”也希望影響國內的茶農、茶葉往這方面走,跟國外才有得競爭啊。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