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首頁     歷史中國     魅力中國     今日中國         



[十六大特別節目]《新村新景新家園》


  江西省永修縣立新鄉,地處鄱陽湖湖畔,地勢低窪。當地農民以傳統的糧棉生産為主業,加上頻繁的水患,人均年收入只有1600元左右,是個典型的湖區貧困鄉。

  可是,近幾年來,在這個不起眼的鄉鎮。一個個舊村落被拋棄,一座座新村莊拔地而起。一戶戶農民,搬進了小樓。新房新路家園,立新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其實,九江市立新鄉農民對老天爺向來沒有什麼幻想,因為它帶來的往往是痛苦的回憶。

  採訪:南岸新村村民 鄒美華

  每年要搬二次三次家的,除了河邊就沒地方去的,水來了嗎,就移到房子裏面無能為力,就要搬。漲一點小水又要搬,就這樣的,有一年搬了4次。

  1998年之夏,老天大發淫威,震驚世界的特大洪水降臨九江,永修縣立新鄉首當其衝。8月7日,九江長江大堤決口,形勢危急。洪水很快威脅到縱貫立新鄉境內的就九鐵路和昌九高速的安全。為確保這兩條大動脈的暢通,立新大堤決口行洪,幾乎整個立新鄉成了一片汪洋。

  立新鄉的災民中包括了一個大眼睛的小姑娘,後來成為各大媒體的災民形象代表。

  9月4日,江澤民主席親臨九江市立新鄉,看望住在大堤上的災民。

  98特大洪災之後,國務院提出了“平垸行洪,退田還湖,移民建鎮”的12字方針,撥專款在災區展開了移民建鎮的浩大工程。重災區九江永修縣被列為移民建鎮的重點縣,立新鄉成為重點鄉。

  隨後的幾年,立新全鄉5715戶農民,享受了國家補貼資金,全部搬進了移民新村。

  採訪:南岸新村村民 鄒美華

  現在這個地方好寬敞,比原來好得多,住的地方比原來好得多,呀,環境呀什麼東西比原來好得多,原來那個地方低窪,潮濕,不好。

  移民建鎮有個原則是就地高靠。立新鄉的黃婆井村和南岸新村,都由附近好幾個自然村的農戶近靠高遷而建成。這兩個新建中心村是近鄰,由中國城市規劃設計院設計,平均高程達到25米以上,再大的洪水也達不到這個高度。

  採訪:黃婆井村民 魏正球

  物別是在漲水的時候有個安全感,有個安全感。在下面最怕倒圍、破堤,破堤後那房子連前檐都補淹沒了。

  國家的補貼資金,每家農戶建房為一萬一千元,配套基礎設施為三千元,合計為一萬四千元補助。建得較早的黃婆井村,由於額外追加了每戶三千元的建房補助,幾乎每家每戶都加上了自籌的一部分資金,蓋成了兩層樓房。

  採訪:黃婆井村民 梁家猛

  那個風都刮得掉的,那個瓦片風可以刮掉是吧,現在刮大風也刮不掉,是哇,下雨也下不倒,這個房子比那個房子要好了十倍。

  採訪:南岸新村支書 王汝覺

  感謝黨中央,感謝人民政府,使我們的老百姓來講呢,永遠脫離了水患,不但是永遠脫離了水患,而且使我們老百姓來講呢,居住的條件大大地改變了。老百姓的居住條件,就現在的狀況來説,應該是往前至少推進了50年。

  最為村民們所稱道的,其實還是道路等配套的基礎設施建設。剛才王汝覺所説的居住條件,應該包括了這一些。

  採訪:黃婆井村民 魏軍

  現在出門穿那個布鞋,都不要緊,出門呀,原來就要穿那個水鞋呀,這麼高的,還要搞這麼深,摩托車都沒辦法,沒辦法推進去的。

  魏軍所説的是他們的老村莊,只有爛泥巴路。其實三年前整個立新村,坐汽車到永修縣城,要繞道走很遠。如今有了跨河大橋,又修了水泥公路,到縣城只有10分鐘左右。

  魏軍的父親魏正球,黃婆井村52歲的村民,一家四代10口人,有3個兒子,這次移民建鎮,每個兒子名下都各自建了新樓房,享受國家補助合計超過5萬元。全家居住面積,由原來的兩戶200平米,增加到了3戶540平米,房屋質量,更是由木板結構轉為鋼筋水泥。

  採訪:黃婆井村民 魏軍

  “環境,總環境這東西,哪怕你有錢都做不到的”,做不到,總體做不到,你個別做到是沒什麼用的。總體沒這麼好,是不是。

  “路沒這麼好嗎,現在的路幾好呀,要致富,要修路哇,哈......,”不是説我們這一家這樣説,整個移民建鎮所有的村都是這樣説的,特別好。

  最近,在廣東打工多年的魏軍夫婦回到了家裏,花4千6佰元新買了摩托車,騎著它到永修縣城只需要10分鐘。他們已不打算再出去,準備在縣城找事做了。

  魏軍的兒子就在家門口的黃婆井小學讀書。這小學當然也是新建的,他和小夥伴們的學習條件自然也是今非昔比了。

  2001年6月2日是個特別的日子,繼98年在圍堤上之後,江澤民主席再次來到立新鄉,來到了黃婆井村,看望這些昔日的災民。他還走進了魏正球的家裏,高興地問長問短。

  今年6月10日,朱鎔基總理也來到了立新鄉,在新遷入的南岸新村訪問了農戶。

  很久很久以前,黃婆門前有一口井,她經常打來井水,款待過往的路人。客人當中有一個神仙,看到黃婆待人新切,生活卻很清貧,就往井裏投了七粒糯米。於是黃婆打上來的井水,從此變成了美酒,她就因此富裕了起來。

  傳説中的這口井恰好位於一個新建中心村的門口,它就被命名為黃婆井村。昔日的荒山野嶺一下子變成了美輪美奐的新村莊,倒也有點像是神仙所為。

  黃婆井的故事表達了當地人民發家致富的美好願望。但不論是神仙還是國家,都不能包辦一切,很多事情還是需要當地政府和農民自己去努力。這幾年,在移民建鎮的過程中,九江市和永修縣提出了“遷得出,穩得住,富得快”的政策導向。前面兩點已基本完成,只有“富得快”還在實施當中。

  採訪:南岸新村村民 鄒美華

  生活比搬家以前,現在是差不好遠,差不多。

  採訪:九江市委書記 劉積福

  下一步呀,我們市委市政府呀,就是跟你們縣委縣政府一起來商量,怎麼讓你們住上了新房子,還要儘快地富起來,我們就是扎紮實實地幫你們商量這麼個問題。

  在立新鄉這樣的傳統糧棉産地,青壯勞力大多外出打工,在家務家的要想致富並不容易。但一些新動向,卻也能給人留下印象和啟發。住在魏正球隔壁的梁家猛,搬遷新村之後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加大了投資力度,鵝鴨養殖規模增長了十多倍,達到了幾千隻,還開辦了孵化場。

  採訪:黃婆井村民 梁家猛

  我們養這個種鵝是養來孵小鵝,這個鴨子也是孵小鴨,發展這些農戶去養,我們這個政府投資我們兩萬塊錢呢,我們這個鵝苗發給人家是優惠到3到5毛錢一個,但是政府資助我們,我們要帶領這裡廣大的群眾,走上致富之路。

  南岸新村的鄒新華,去年開始專業養牛,所養線牛很快發展到80頭。他還從國外引進黃牛良種,學到了人工授精的技術,著手繁殖第二代西門答爾黃牛。

  南岸新村的花卉苗木基地,儘管開辦不到一年,但從各方面看起來,更像是一個大手筆生意。浙江客商鄭雪春,在這個項目上已經投入了70萬元。他看中了這裡的土質,更看準了當地的政策支持和知名度,對這一項目的發展和村民的致富前景充滿了信心。

  黃婆井、南岸新村的種養大戶,是否對一般家戶起到了示範&&的作用,還有待以後觀察,俁這兩個村的各方面情況,在江西長江沿岸的眾多移民新村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據統計,江西省長江沿岸有38萬6千農民,遷進了這樣的移民新村,國家為此投入政策性資金14億元。2002年9月21日,中秋節這天,黃婆井村和南岸新村,破天荒地迎來了四百多位來自武漢的遊客。至此,籌備了好些天的黃婆井、南岸生態旅遊區,與雲居山、柘林湖作為同一旅遊直線,正式登臺亮相。

  新村的建立,道路的暢通,遊客的到來,給多年來飽經水患的立新鄉帶來了深刻的變化。這裡的農民,也將在沉穩與躁動的交替之中,接受這些變化所帶來的後果。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