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正在給遊客簽名的老人就是楊志發。十八年前,楊志發與同村的兩個鄉親為村裏的農田抗旱打井,不經意間揭開了這段兩千多年來,不為人知的秘密。
下和村農民 楊志發:頭一天挖覺得很順利 第二天挖的時候 就發現燒過的紅土 硬得很 不好挖 到第三天中午 快下班的時候 我説讓拿撅頭再挖一層 結果正挖著呢 在井的西北邊 一撅頭就挖到了瓦人脖子孔 這麼大的窟窿
一九七九年,隨著兵馬俑博物館的建成,大批遊客紛紛前來參觀,平靜的下和村變得喧鬧起來。村裏人根據遊客對兵馬俑紀念品的需要,幾乎家家戶戶都辦起了工廠,生産出了大量仿製的兵馬俑。如今,這些仿製的兵馬俑與下和村的名聲一起傳向海內外。
西安市秦陵街道辦事處主任 劉三民:國內所有的兵馬俑的複製品 基本上都是臨潼地區這一帶農民做的 但主體是下河村的 這給農民帶來了很大的實惠 更重要的他們已經把複製品 作為一種大的産業 可以直接和國外國內的一些地區 他們直接可以簽單 做一些大的生意
仿製兵馬俑的開發進一步拓寬了村裏人致富的思路。村民們把自己的傳統手工藝品也拿出來展示,結果大受歡迎。
每天,博物館門前熱鬧非凡,下河村的村民把自己手做的手工藝品擺在了兵馬俑博物館旁的工藝品市場,吸引了不少國外的遊客。
下和村村委會副主任 周建琳:開始拿到市場上去賣的時候 由於老外跟咱們語言不通 咱也不知道怎麼賣 人家都是乍起一個指頭 意思是説十塊錢 無管啥東西都是十塊錢 那時候物價比較便宜 慢慢以後 村上説要學習外語 婦聯上就組織學習簡單的對話 學了點英語 日語
旅遊業使過去貧困的下和村變了樣。隨著旅遊産品的不斷開發,下河村經濟效益不斷提高,僅去年全村靠旅遊業帶來的收入就超過了一億元。
西安市秦陵街道辦事處主任 劉三民:應該説就是從兵馬俑發現之後 開館之後 下河村的村民 才直接參與了旅遊産業 也就是説兵馬俑給下河村帶來了致富的門路
在人們的習慣中,過去認為不到長城不算到中國,現在一些外國朋友説,不到兵馬俑也不算到中國。今天,來自海內外的遊客不僅要看兵馬俑,他們還想感受這個神奇的村莊,認識這位充滿傳奇色彩的老人。六十多歲的楊志發忙碌起來,每天他要為慕名而來大批遊客,鄭重地簽上自己的名字。雖然很忙,但是他感到很愉快,因為他不僅見證了兵馬俑的發現,也見證了下和村的變遷。
下和村農民 楊志發:過去 這個地方沒有啥 村裏泥水匠 木匠多 出外打工的多 有了兵馬俑開發以後 改變了村裏人們的生活 老百姓很高興 多虧秦始皇兵馬俑出現 多虧政府改革開放
現在,楊志發的左鄰右舍家家戶戶都蓋起了新居,過去守著瘠薄的農田抗旱打井,艱難度日的歲月在楊志發的心裏,也許會成為抹不去的記憶。但是,村裏人過好日子的夢想,正在漸漸的變為現實。他們接下來的想法是要把這一帶建成旅遊度假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