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導:馬翔宇 攝像:郭平澤
壯族百姓過三月三,最重要的活動,就是對歌,在壯鄉人們把三月三稱為“歌圩”。
每年三月三,這樣的場面是少不了的,方圓幾十里的壯族百姓穿上節日盛裝趕來參加,少的有幾百人,多的有時有上萬人。三月三歌圩的序曲是由八音隊吹響的,整個活動包括搭彩棚,擺歌臺,拋繡球,舞龍舞風,年年都是熱鬧非凡。
採訪:廣西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潘其旭
“壯族它是一個稻作民族,它的生活節奏基本上是沿着耕作的周期來進行活動的,比如,開春以前,它為了祈求今年的豐收,它並且在開春以後,春節期間要唱歌,主要是兩個階段,一個階段是春歌,一個是秋歌,春歌是祈求豐收,秋歌是慶祝豐收,三四月間正在插秧之前這樣一個階段,去會唱,男女的會唱,它的涵義也在促進生産。”
在壯鄉,劉三姐是壯族人心目中愛與美、智慧與勤勞的化身。據説歌墟就是為紀念劉三姐而起的,每到三月三,人們都會帶着五色糯米飯和彩蛋先去祭祀劉三姐,祈求她賜予歌才。敬過劉三姐,各路山歌才會對唱起來。這山歌,地域不同,色彩也就各異。
採訪:學者 過偉
“劉三姐這個傳説中的歌仙,學術界主要有兩種意見,一種意見真有其人,是唐朝人,越傳越神。另外一種意見這是傳説中的人物不是真有其人,可是越傳越真。劉三姐已經成為各族人民心目中的歌仙。”
劉三姐那美麗動人的形象和動聽的山歌讓壯族人民世代傳唱下來,並且越唱越有味道。
採訪:廣西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研究員 范西姍
“像德寶壯族的北路山歌,大家都一群圍着唱,一群圍着唱,並且是兩聲部的,一個人擔任高聲部,其它都是低聲部,一唱起來聲勢非常浩大,非常優雅,非常好聽,並且聲部的協調,兩個聲部的協調,上下聲部的協調,聽起來都很悅耳,很動聽,很有聲勢,很有感情,並且很有特色。”
每年三月三,這美妙的歌聲,在歌圩上隨處都可以聽到,自古以來,他們就是這樣世世代代,通過唱歌,來講述歷史,傳遞情感,尋找自己的意中人。
在那坡縣,三月三是壯族百姓最祈盼的日子,一年的好心情要在這三月三歌會上表現出來。三月三的壯鄉,歌聲此起彼伏,非常熱鬧。
採訪:歌手 黃春艷
“我的家鄉就是在那坡縣黑衣壯居住的地方,那裏的山歌非常的美,也非常的多,有高亢的山歌,還有柔情的山歌,還有情歌,還有兒歌,還有酒歌,非常非常多的山歌,我的爺爺還有我的奶奶、爸爸、媽媽,他們都會唱山歌,他們從小的時候就是在山歌的海洋里長大的。”
在南寧,那坡的山歌是最具特色的,賦於韻味的,人們在歌聲中祈求愛情,在三月三的日子裏,這歌可以唱一天一夜。每到三月三,那坡黑衣壯族的婦女就穿上節日的盛裝,匯聚到操場上對唱山歌,山歌的內容有勞動、有生活、有愛情。
採訪:廣西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研究員 范西姍
“開始見面歌,唱一段,互相交流一下,見面了,大家互相醞釀情緒,大家互相認識,進一步了,他就變交心歌了,交心講自己怎樣對待勞動,對待愛情,完了就接觸下去,唱情歌,更深入了,我願意跟你更進一步的交心,半夜三更了,唱到換禮物的歌,交換禮物的歌,你送我手絹,交換手絹繡球等等一些禮物。”
在三月三歌節裏,最富有壯族民俗特色的舞蹈,就是這春牛舞,它把壯族百姓純樸的耕田勞作和姑娘小夥的純真愛情,用舞蹈的形式錶現出來,這裡既表現了壯族人民的純樸和勤奮,又反映了壯族人民樂觀向上的性格。
三月三是什麼,壯族百姓説,三月三就是唱山歌,劉三姐的故鄉,處處都是歌。
有人説壯族百姓可以把生活中的任何美好的情感用山歌的形式演唱出來,那悠揚的曲調千百年來不曾改變過,變化的只是歌詞,其實在中國五十六個民族中,有許多民族都過三月三,儘管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風俗,但人們祈求生活美好、祥和、幸福是一脈相承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