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首頁     歷史中國     魅力中國     今日中國         



[潮州]潮州木雕


  編導:劉玲  攝像:費小平

  在潮州城裏一條偏僻的小街上,有一座潮州黃姓宗親的祠堂,當地人叫它已略黃公祠。自公元1887年建成以後,黃家每年在這裡都要舉辦春秋兩次祭祀祖先的活動。與中國各地許多家廟宗祠一樣,己略黃公祠莊嚴肅穆,然而,這座祠堂裏那些一百多年前的精美木雕,卻是潮州木雕藝術輝煌的歷史見證。

  一百多年前,黃姓族人用當時最時興的裝飾來表達對祖先的尊崇,也以此炫耀宗族的勢力和繁盛。為了修建這座宗祠,黃姓族人籌措鉅款,不惜工本,請來了當年潮州城裏最好的木雕藝人。

  採訪:潮州市博物館館員黃偉中

  “清代的時候木雕的班子越來越多,所以就出現了有種‘鬥藝’的。就是一個祠堂,一座廟宇,一個民居,它分成左右兩邊的木雕的構件,分成兩個班子來做。所以我們稍微看好像是一樣的,題材一樣,尺寸一樣,其實你仔細一看,還是有點不同的,左右兩邊的獅子、八仙,仔細一端詳也是稍微有點不同。他們分成兩個班子,分開做,各自保密。到了完工的時候,就找些人來評比,優勝的一方就有重獎。這樣就推動了潮州木雕工藝水平的發展和提高。”

  己略黃公祠的木雕裝飾,在技法上採取了圓雕、沉雕、浮雕、鏤空等不同手法,突破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形象地表現了多層次的複雜內容,在色彩上運用了黑漆裝金、五彩裝金、本色素雕等表現手法,使整座建築物古色古香,層次分明,因而有"潮州木雕第一絕"的美譽,已略黃公祠現被列為中國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潮州木雕從用材到技法都十分講究。建築裝飾雕刻多為大件,一般採用杉木;傢具器物雕飾則多用樟木。工匠取其一定的韌性和易於運刀的優點,可以刻得層層疊疊,玲瓏剔透。刻後髹漆貼金,不僅顯得金碧輝煌,而且具有抗潮防蛀,經久不腐的功效。

  採訪:潮州市博物館館員黃偉中

  “這是祖宗龕,安放祖宗靈牌的櫥櫃,祖宗靈牌潮州人叫做神祖牌,這四級臺階是安放祖宗靈牌的。這些都是金漆木雕的構件,還有金漆畫。”

  這件祖宗龕高314厘米,寬210厘米,由83件木雕和29件漆畫組成,是潮州現存最大的清代木雕傑作。當年遍佈潮州城鄉的成千上萬座祖宗龕,成為各家各戶誇盛鬥富,各幫各派木雕藝人爭奇鬥勝的擂臺。

  清朝末年,潮州有位技藝高超的木雕藝人名叫黃開賢,他大膽地運用了通雕技巧,把“螃蟹出籠”搬上了廟宇的橫樑。

  通雕也稱鏤通雕,是吸收了浮雕、透雕、圓雕而融會成的一種木雕技法。通雕的作品,少則二三層,多則四五層,最多可達七層。“通雕”的出現,在潮州木雕藝術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1957年,木雕藝人張監軒、陳舜羌創作的圓雕蟹簍在世界青年聯歡節上展出,引起轟動。他們在清代半壁蟹簍基礎上,創作出剔透玲瓏、具有三維空間欣賞視角的圓雕蟹簍。

  1961年,他們倆參加了北京人民大會堂廣東廳的裝飾工程。四十年後,陳舜羌的兒子陳培臣也來到了北京人民大會堂,在這裡創作了大型木雕《嶺南佳果》。

  陳培臣13歲就跟著父親學習木雕技藝,今年53歲的他已是廣東省工藝美術一級大師,在陳培臣手中,陳家的拳頭産品--蝦蟹簍,也開始有了新的變化。

  採訪:廣東省工藝美術一級大師陳培臣

  “基本上以潮州木雕的基點,就是把螃蟹簍搞大一點,搞深一點,裏面通透的,我把它發揚光大吧。”

  在潮州的這方水土上,木雕技藝代代相傳,今天的潮州木雕已成為享譽海內外的工藝品。一件件的木雕作品中,滲透著潮州木雕藝人們對美的追求和理解。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