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導:宮一寧 攝像:高嵩
採訪
中國社會科學院薩滿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王松林
“是滿族的蘑菇神,表現了原始文化、漁獵文化和採集文化、到山上也採集蘑菇,通過對蘑菇的崇拜,希望自己的部落能多采到一些蘑菇,充饑能給養自己的食糧。它所有的動物、植物都崇拜為神靈,都非常誇張的擬人化了,所以它不求形似而求神似。”
除了對動物、植物崇拜之外。滿族的先人們,對自然界中的雨、雪,風,雷電,也非常的敬畏。
滿族的發源地在長白山,這就是他們心目中的長白山神。因為是狩獵民族,象鷹、豹都是被敬為神明的。這是滿族的狩獵神——班達瑪發。
到了近代,滿族從原始的自然崇拜逐漸轉向了對祖先的崇拜。
在滿族崇拜的神明中,有動物、植物、自然天象,還有部落的守護神和祖先。每到祭祀的時候,人們就要戴着畫有神明的面具,載歌載舞。
採訪
中國社會科學院薩滿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王松林
“每個面具它都有一個優美的傳説故事,比如説手裏的敖東媽媽,她出生地是在我們吉林敦化敖東城,她是一個戰神,在滿族傳説中是一個英雄神,敖東的意思就是堅強、勇敢的意思。”
滿族的保護神,大多是女性。
採訪
“這是咱們滿族的七乳媽媽,相當於咱們漢族的子孫娘娘。通過崇拜七乳媽媽能夠讓自己的孩子能夠健康或者多繁育子孫和兒女,是這麼個意思。”
兩年前,王松林遇到了一位研究滿族文化的老人。
採訪
中國社會科學院薩滿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王松林
“這是從他手裏看到很多的圖譜,我就問這個圖譜是從哪兒來的,他説這就是滿族過去祭祀、供奉和跳瑪虎戲的時候用的底樣,通過收集這麼多圖譜以後我感覺,它應該不僅僅停留在課題研究上,而應該上升到一種民族美學研究上和藝術學研究上。”
採訪
“在過去我從原始的鼓上看到很多的圖案,比如有青蛙、有蛇,既然古人已經把圖案畫在了鼓上,那麼我為什麼不能把面具畫在鼓上呢,這是我一個靈感,因為我過去喜歡畫畫,有一點繪畫的功底,這樣我就開始用彩色,把它逐漸恢復整理,陸陸續續整理出一百多個這樣圖譜和面具。”
採訪
中國社會科學院薩滿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王松林
“本身鼓是一種樂器,它是一種樂器,它可以拴一些銅錢,這種響器它本身滿語叫尼瑪琴,這個鼓有象徵的意義,它本身象徵着茫茫浩渺的宇宙,它是圓形,後面的抓環是成十字狀的,這也是滿族很有象徵意義的符號,它代表一個浩渺的宇宙,它同時有一個鼓槌,鼓槌叫蠻特,蠻特象徵着什麼呢,一匹向宇宙奔跑和飛翔的馬,飛上天宇以後呢,就是代表着浩渺的宇宙,神靈飛上了天空,能把人們的意願和願望帶到天空,向天地、向阿派赫赫傳達。”
今天,原始的祭祀的活動,已經轉變為民族習俗的表演。人們可以通過這樣的再現,了解一個民族的歷史,感受她的文化藝術。
在滿族崇敬的神明裏,柳樹之神是個在祭祀祖先時,必須要祭拜的神。柳樹是中國北方地區的主要樹種,她在中國北方民族的心目中,象徵着生命力。這也就是為什麼清政府,當初要用柳條編織起來的圍墻,保護自己的發源地。長春也正是在這柳條邊上誕生的城市。
採訪
中國社會科學院薩滿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王松林
“從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最後演變成了戲劇文化,演化成瑪虎戲劇。在我們滿族有一個嚇唬小孩子的,就是説你要是不老實,瑪虎就來了,瑪虎實際上就是馬猴子,漢族就是馬猴子,實際上是滿語瑪虎,瑪虎就是滿語假面的意思,假臉的意思。”
瑪虎戲,源於北方原始的薩滿教。滿族的先民和其他古老的民族一樣,在遠古的荒蠻時代,對大自然的許多現象不能理解,更談不上科學的解釋。認為都是有神明支配的。隨着歲月的更迭演變,人們了解了自然,古老的宗教活動也被娛樂性的舞蹈所取代。
在王松林的鼓上還刻有很多的符號,這是滿族的森林文字。是獵人們行走在茫茫原始森林中使用的符號。滿族是狩獵的民族,他們有着鷹樣的性格,英勇彪悍。但在王松林整理出來的一段森林文字中,也讓我們看到了他們的柔情:
在遙遠的大山南面
住着一位美麗如花般的格格
我騎着剽悍的駿馬去找她
一連三次都被她拒絕
我是多麼徬徨和憂傷
第一次見她是個大雨滂沱的日子
我托河裏的魚兒把我的愛情表達
狠心的格格卻把我當作仇人趕出部落
第二次我又去見她
天空飄下大雪紛紛
我托雲鷹表白我的真情
可憐的姑娘呦
還是把我當成敵人
我是多麼痛苦萬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