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導:張琳 攝像:劉才雲
這是一架無需人手彈奏的自動鋼琴。專供19世紀那些不會演奏的貴族小姐們自娛自樂時所用,現陳列廈門名園之首——菽莊花園內的“鼓浪嶼鋼琴博物館。
這裡曾經是台灣富紳林爾嘉的私家花園,背倚晃岩,面臨大海,既能領略園庭的怡雅,又能極目大海的壯闊,將鋼琴博物館設在此處正是人與自然,自然與音樂和諧統一的真正體現。而總面積近兩千平米的兩個鋼琴展廳,更是匯聚了來自世界各國的70余架均有百年曆史的名古鋼琴,這種規模不僅在中國是獨一無二的,在全世界也是不多見的。
這架兩層琴鍵的羽管鍵琴,因為製造它的廠家在戰爭時代已被炸毀,所以才更讓其身價百倍。
這是一架曾經在巴黎街頭,英國鄉村到處都可見的,早期馬戲團,小販們用來招攬生意的英國巴士克手搖鋼琴,如今也是身價不菲。
如果説“巴士克”的出身來自窮人階層,那這臺同為英國産的“科爾門”應該是只有真正的貴族家庭才會擁有它。雕刻精美並可移動的燭臺;鑄鐵板上倣我國明代宣德爐瓷器圖案的鎦金花紋;上等並且是瀕臨滅絕的桃花芯木外殼無一不透出奢華之氣。
還有以制琴師名字命名的“羅尼西”名門之秀“土坦威”“克萊門第”、“科勒得”等等等 應有盡有,美不勝收!
在這裡最值得一提的,也是必須得提的就是這架琴身上面滿是用澳洲原色木枓嵌滿花草蟲鳥圖案的世界上惟一的一架撥弦古鍵琴。因為它是鼓浪嶼鋼琴博物館創建人胡友義先生,特意請他的朋友澳洲藝術家馬歇爾為鋼琴博物館專門設計和製作的鎮館之寶。
採訪:旅澳收藏家 胡友義
“我離開的時候還很年輕的,無論在什麼地方,我覺得鼓浪嶼是我永遠的故鄉。我因為在鼓浪嶼受到熏陶,這裡藝術氣氛,音樂氣氛得濃厚,給我一生(很大的)影響。”
胡友義先生1936年出生於鼓浪嶼,早年曾在上海和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音樂學院學習,現定居於澳大利亞。2000年一直心繫祖國音樂文化事業的胡先生將集畢生精力,傾一生心血,不惜重金收集來的世界各國名古鋼琴捐給了故鄉鼓浪嶼。
採訪:旅澳收藏家,胡友義
“我應該把我收藏的東西帶回來,因為我這些鋼琴,這些藝術品,在國外,在我家裏不過是獨賞,如果帶來這裡大家鄉親一起共享,更加有意義。”
這就是胡先生魂牽夢繞的故鄉,這就是有著“鋼琴之島”“音樂之鄉”等美譽的鼓浪嶼。也許十九世紀的傳教士們怎麼也不會想到,他們當年以控制和擴張為目的的傳教唱詩形式竟然激發了這裡的人們學西洋音樂的興趣。在上個世紀的五十年代,這個不足萬人的彈丸小島就已經擁有鋼琴五百多架,人均擁有量居全國之冠首並且近一個多世紀以來,這裡因音樂人才層出不窮,而聲名鵲起。那些為世人所矚目的音樂家一個一個走出小島,走向世界。
採訪:旅澳收藏家,胡友義
“我現在年紀大了,我有時候想想,我好像一個獵人,清早的時候出去打獵現在是黃昏了,我應該帶點東西回到家裏來。”
不知是因為鋼琴博物館設在了鼓浪嶼而更顯高貴,還是因為小島有了鋼琴博物館而使其更突出品位,這些歷經滄桑見證了百年音樂史的名古鋼琴,那依然悅耳的琴聲向人們娓娓道來的不僅僅是昨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