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導:秦 雯 攝像:李毅
鄂爾多斯境內,有一處遠近聞名的旅游勝地,因這裡的地勢呈月牙狀,似一個巨大的天然回音壁,由此而得名--響沙灣。
當游人們順着雲梯攀援而上,在沙丘上全身向下滑動時,耳邊便會聽到猶如飛機掠空而過的轟鳴聲。人們不禁要問這神奇的聲音是從何而來呢?響沙灣地處鄂爾多斯,這裡沙丘高大,瀚海茫茫,是大自然億萬年精心打造的結果,讓我們來領略一下它神秘面紗背後的風姿。
滄海桑田,海陸變遷。36億年以前,鄂爾多斯曾經是地球上最原始的古陸之一。被科學界稱為"鄂爾多斯古陸"
到了距今6億年前,鄂爾多斯古陸在強烈的地質運動影響下,地殼漸漸下沉,隨着古生代初期海洋面積的不斷擴大,來自中國南海的海水侵入下陷的鄂爾多斯古陸,從此,鄂爾多斯古陸沉入水中,變成了"鄂爾多斯古海"。這裡曾經生活着恐龍家族的一大批重要成員,內蒙古地區一度成為恐龍的樂園。
在白堊紀早期和晚期,遼闊的內蒙古內陸盆地上,森林的植物並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然而隨着白堊紀進入末期,不是大海三番五次地向大陸延伸,就是大山脈的形成,使整個鄂爾多斯地區的地質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鄂爾多斯地質由"海洋時代"演變成"鄂爾多斯盆地";在第三紀時期,受"喜馬拉雅造山運動"的影響,鄂爾多斯盆地於第四紀升高隆起,成為內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局部地區亦稱為鄂爾多斯高原。
經過冰期、嚴寒、鄂爾多斯中部地面隆起的地臺經過長年的剝蝕、風化和古代河流的衝擊,在鄂爾多斯高原的背部形成了總面積達16000平方公里的庫布奇沙漠,在庫布奇沙漠的最東邊就是響沙灣。蒙古語稱響沙灣為“布熱芒哈”,意思是帶喇叭的沙丘。
隨着響沙灣旅游業的開發,為了探求響沙灣,響沙的真正原因,一些地質學者和專家對這裡進行了科學的論證和考察。
採訪:內蒙古農業大學沙漠學教授 馬玉明
“響沙的條件來講,首先必須沙丘高大,沙丘背風坡要陡,另外背風坡向陽,有個沙彎子,還有一個沙丘底下有水滲出,流水或者是有乾涸潮,有的地方有乾涸潮,乾涸潮表面沒水,但實際上還是有水蒸汽,在太陽蒸發下,看不見的,或看得見水氣,形成一道蒸氣墻,蒸氣墻對聲音的作用和墻壁對聲音的作用是一樣的,它馬上穿不透以後就反射。當響沙灣因為它背風向陽溫度上升很快,沙面比較乾燥,這時候同一立徑的沙子附寄在一起的時候發出響聲,不論人的動,還是風使它動了以後,聲音在散射的過程當中,這邊是高大的沙丘,這邊是蒸氣墻然後再折回去,把它的聲音就能一下子擴大了,發出共鳴的聲音。”
浩瀚無垠的響沙大漠,晴空萬里,對於旅游者來説,獵奇和自然的親近,以及觀賞都是必不可少的。純凈的沙子既沒有頑石也沒有雜塵,游客們穿着沙襪徒步或者踏着沙撬、踩着滑板,坐下來順着沙山往下滑,一邊聆聽響沙的聲音,一邊用心去感受沙海深處的美。而在沙漠中跳傘,或乘坐臨空飛架的纜車,更會讓您領略大漠高空的壯闊美景。
響沙灣自1984年被內蒙古自治區辟為旅游景點,1992年被國家批准為國線景點。1999年組建了鄂爾多斯響沙灣旅游有限公司,這裡為游客配備了蒙古包客房、宴會廳、民族風情廣場,提供了食宿條件和沙漠中的娛樂設施。在沙漠中探險,乘着駱駝走進沙漠深處,開卡丁車、觀賞沙雕,打靶、盡情在沙漠中游玩,響沙灣成為人們返樸歸真的樂園。隨着響沙灣近幾年旅游業的發展,生活在周邊的農牧民們也改變了過去靠天吃飯,靠牧業為主的傳統生産方式。
採訪:響沙灣旅游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 李明克
“響沙灣旅游業的發展,也帶動了我們當地相關企業的發展,你比如説商店、餐館、旅館、交通業等等,也都可以説是,隨着我們響沙灣旅游業的發展也都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特別是能給我們當地農牧民的脫貧致富,提供了一些機會,提供了一些就業崗位和擺攤設點的這種空間。現在,我們職工隊伍,有100多人,從事着商業經營,還有馬隊、駱駝隊這些都是當地的農牧民所經營的項目,所以給農民脫貧致富也找到了一條致富的門路。”
住蒙古包、吃手抓肉、品嘗鮮奶與鄂爾多斯美酒的同時,還可以欣賞到響沙灣藝術團為您獻上的鄂爾多斯民族歌舞及鄂爾多斯婚禮的表演。
多少年來響沙灣迎接着日出日落的輝煌,也擁抱着來自四面八方的中外旅客。 觀沙漠日出,賞大漠晚霞,燃起沙漠篝火,夜晚,熱鬧非凡的民族篝火晚會。把您帶入"歌海舞鄉"的鄂爾多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