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導: 塔娜 查格德爾 攝像:寶力道
內蒙古草原地域遼闊,這裡的民歌多如天上的繁星。位於內蒙古西部的鄂爾多斯更是素有歌海之美稱。除了悠長深沉的長調民歌和節奏明快的短調民歌之外,還有蒙漢音樂長期交流而産生的新歌種 —漫瀚調。
聖主的兩匹駿馬喲
那匹小駿馬還在就好
阿爾泰杭蓋是大地之高處
兩匹駿馬是蒼天之神駒
沒有冰冷嚼子的束縛
沒有汗濕馬鞍的重負
豐美的草場任你馳騁
聖潔的泉水讓你暢飲
鄂爾多斯部落由來已久,因此蒙古族古老的文化和禮儀在鄂爾多斯保存較為完整。這首長調民歌 成吉思汗的兩匹駿馬 産生於14世紀,至今還在流傳。
鄂爾多斯長調民歌,氣息悠長 速度緩慢,很少運用東部民歌那樣複雜的裝飾音,聽起來內在深情 質樸無華。與長調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鄂爾多斯短調民歌,旋律活潑跳蕩 明快流暢。所以每逢喜慶節日,人們聚在一起都會唱起短調民歌。巴雅爾夫婦靠勤勞致富,開起了民族文化村,他們邀請親朋好友前來助興。
鄂爾多斯長調民歌較為古老,是古代遊牧生活的寫照。而短調則是現代定居放牧和半農半牧經濟的産物,因此短調民歌和現實生活的聯絡更為緊密,內容也極為豐富。據説有人能唱一千多首而絕無重復。
民歌的演唱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家庭演唱,一種是賽歌會唱。在家庭演唱中往往長輩就成為傳授民歌的領唱人,許多優秀的民歌就這樣代代相傳。賽歌會唱則是各地經常舉行的業餘歌手民歌匯演,為民歌的普及和推廣創造了條件。
鄂爾多斯人唱短調,音色和別的地區又不同,那感覺好像是落日時,地平線上顫動的海市蜃樓,那節奏又好像是跨上了駿馬。
從清朝末年起,鄂爾多斯逐漸變成了農牧兼營,蒙漢雜居的地區。蒙漢兩族群眾不僅在經濟生活方面有著密切的交往,而且在文化生活方面也有了廣泛的交流。於是一種新的歌種 漫瀚調誕生
由於漫瀚調是蒙漢兩族音樂文化相互借鑒和吸收,經過融化而派生出來的,所以漫瀚調又叫蒙漢調。漫瀚調的主要表現形式是對歌。歌手見景生情,即興編詞,既能顯示歌手的聰明才智,又能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表演形式,並得到了不斷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