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導:徐小燕 攝像:劉暢
提起開封的美食,又一新餐廳烹制的鯉魚焙面和套四寶,是必須品嘗的菜肴。
鯉魚焙面全稱糖醋軟熘鯉魚焙面,是開封一道傳統名菜,它由糖醋熘鯉魚和焙面兩個菜配製而成。
糖醋鯉魚的歷史悠久,北宋時期的京城汴梁,不論宮廷還是民間,都有這道菜。鯉魚以黃河鯉魚為上品,經過多道工序精心製作,上桌後色澤明亮,味道鮮美,成為喜慶宴席上不可缺少的一道佳肴。
焙面原先是刀削麵,因為越細越好,以後改成了拉麵。拉制焙面對廚師的技藝要求極高,必須用力適度,恰倒好處。如果用力稍大,面會拉斷,用力不均,面拉不細。手藝高超的師傅,一斤麵粉拉出的長度 超過七萬八千公尺,每根細如髮絲,可以從針眼中穿過。
拉好的焙面入鍋炸制後,酥脆蓬鬆,色澤金黃,吸入糖醋魚汁後食用,味美無比。鯉魚焙面搭配成肴,風味獨特,妙在一個菜肴,兩種食趣。
採訪:河南開封烹飪協會副會長 孫潤民
“1901年,光緒、慈禧到開封,品嘗了這道菜。光緒説是古都一佳肴,慈禧説膳後忘返。隨身的太監還題了一個條幅叫熘魚何處有,中原古汴州的條幅賜給開封府衙。從此這道菜就成了市場上,老百姓最愛吃的菜。
套四寶是豫菜一絕,過去流行于達官顯貴的府第,是清末譽滿開封的禦廚陳永祥的看家菜,後來被他的嫡孫,豫菜大師陳景和繼承了這一絕活,並傳授給其他的青年廚師。
套四寶的主料是上好的鴨子、土雞、鴿子、鵪鶉各一隻,把它們褪毛 洗凈後,從脖子上開一個口子,把裏面的骨架、內臟完整剔出。
骨架剔出後,按照四禽的體積大小,用鴨子套雞,雞套鴿子,鴿子套鵪鶉,層層相套。並在套的過程中做到,身套身,腿套腿,首尾相照,保持形體完整。
四禽套好後,先要放在煮沸的高湯中浸泡一下,然後和其他佐料一起放進蒸鍋,一般要蒸四、五個小時。
套四寶上桌以後,食客看到的是一隻體形完整,醇香撲鼻的全鴨,鴨子吃完後,一隻清香的全雞便映入眼簾。它絕就絕在從鴨子吃到鵪鶉,吃不到一根骨頭,從外到裏每樣禽肉皮酥肉爛,各有各的味道。當品嘗到鵪鶉時,鵪鶉肚子裏填滿了海參、乾貝、魷魚、香菇等八寶餡。這道菜集濃、香、鮮于一體,原汁原味,是豫菜中的瑰寶。
説道開封的美食,還有一樣必須要品嘗的,就是第一樓的小籠灌湯包子。灌湯包子俗稱湯包,早在北宋東京市場上就有出售,是當時東京72家正店之一“王樓”的名品。北宋之後,灌湯包子在開封流傳下來。
20世紀30年代,開封第一樓的掌櫃,包子名師黃繼善對灌湯包子不斷改進,使它具有皮薄餡大、灌湯流油、軟嫩鮮香,物美價廉的特點,從此小籠灌湯包子遠近聞名,成為廣大開封市民,和中外遊客十分喜愛的食品。
第一樓的灌湯包子用料考究,製作獨到。首先要選用精緻麵粉,經過數次沾水後盤成麵糰,並讓麵糰做到三軟三硬。然後再把麵糰反復揉搓甩拉,達到光滑柔韌的程度後,才可以製作包子皮。
至於包子餡,那就更講究了。它選用豬後腿的七分瘦肉,三分肥肉為主料,用小磨香油、料酒、精鹽、白糖、醬油、生薑末、味精為調料,按比例攪拌成餡。
通常每50克麵粉包5個包子,每個包子上要捏出18至21個褶紋。包子蒸熟後,要不破口,不掉底,不跑湯,提起來像燈籠,放下似菊花。。
俗話七十二行,行行出狀元。瞧第一樓的這些師傅,雖然年紀輕輕,但個個身手不凡。這背著手包包子實在不容易,可她們照樣包得又快又好。只有勤學苦練,才能掌握這門功夫。
熱氣騰騰的包子擺上桌後,還要先學習一下怎麼吃。也許您會説,吃包子誰還不會?其實吃灌湯包子也有訣竅,掌握好了才可以盡享它的美味,老開封都深諳此道。
採訪:第一樓 食客
“夾的時候輕輕提,記住慢慢移,輕輕提起來,慢慢地移到這裡,開天窗,咬個小口,開天窗,再喝湯,它是灌湯包子,你才喝它的湯,然後一口吃,滿口香。”
看了鯉魚焙面、套四寶和第一樓的灌湯包,現在您對開封的美食有了初步的印象。其實開封好吃的多極了,如果您有機會到開封,一定會大飽口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