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導:盧世林 攝像:張軍濤
如果將北宋時期著名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長卷臨摹下來,決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更何況要把它繡下來,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恐怕更非常人所能及的。然而,開封汴繡廠所製作的繡品《清明上河圖》就開創了仿製名古畫的先河。
採訪:開封汴繡廠廠長 惠國慶
“繡制《清明上河圖》當時就是在1958年,經過設計人員還有繡工們通過了艱苦的努力,在針法上以及色彩上,各個方面進行了反復探索,最後終於把它繡製成功。在建國十週年的時候,作為國慶獻禮,獻給了毛主席,當時國家領導以及專家們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後來長期陳列于北京人民大會堂。”
刺繡,在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傳統工藝。據《尚書》記載,早在四千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規定“衣畫而裳繡”,唐、宋時期刺繡已發展相當高的水平;五代後梁建都在開封,張率在《繡賦》中就描述了當時精湛的刺繡工藝,“極輦馬之光飾,盡衣裳之鮮艷”,可見當時刺繡業的盛況。
採訪:開封汴繡研究所副所長 魏吉安
“開封的刺繡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八百多年前的北宋時期,已經達到了一個很鼎盛的地步,無論是宮廷還是民間刺繡都非常盛行。宮廷裏面專門設立一個“文繡院”,吸納了全國的優秀繡女300多人,為宮廷裏邊製作一些繡品,在民間也是非常盛行的。大相國寺旁有一條街叫做“繡巷”,專門是全國繡女雲集在那裏邊,製作繡品,也是一個銷售的場所,連相國寺裏邊每逢寺院開放,一些尼姑做的一些繡品也在裏邊銷售,所以説北宋時期開封的刺繡已經達到了一個很完美的、很鼎盛的這樣一個階段。”
採訪:河南大學教授 程民生
“北宋滅亡以後,一大批優秀的各種各樣的工匠包括刺繡工人,都被金兵抓到北方去了,還有一部分逃亡到了南方,主要是在東南地區,杭州以及它的周圍現在的浙江一帶。開封刺繡元氣大傷了,一蹶不振。但是在民間,刺繡仍然還是存在的。”
宋繡的興衰,經過了一個漫長的歷程,直到解放前夕,宋繡已經蕭條、敗落了。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宋繡”才從瀕臨滅絕的境地,逐步恢復發展起來。在總結前人刺繡成果的基礎上,形成新的刺繡特色,命名為“汴繡”。
刺繡的針法就是刺繡的公式,也就是它的“秘笈”。汴繡的“秘笈”針法,是在繼承宋繡的針法和廣泛吸收民間針法的基礎上,創新發展而形成的,它是汴繡藝術的結晶。
採訪:開封汴繡廠副廠長 程漫萍
“汴繡在建國初期,也就是我們汴繡廠剛剛成立時,那時侯的針法僅有十幾種,一些繡女常用的幾種針法,1958年這個時候,針法已發展二十幾種,1982年進行一次針法調研,我們跑遍了河南的鄉村進行蒐集民間的刺繡針法,我們還到南陽、北京、洛陽等地收集一些古老的民間針法,後來總結出了新老針法36種。它們是:雙面繡、反槍繡、辮子繡、盤金繡、盤銀繡、席篾繡、打籽繡、編繡、發繡、小亂針繡、大亂針繡、羊毛繡、滾針繡、墊繡以及雙面異色繡,雙面三異繡等等。”
採訪:開封汴繡廠副廠長 程漫萍
“有一種針法很特別,就是“疊彩繡”,這種繡種適合繡制動物的皮毛,我們繡制一個小鹿,不但形象生動,而且立體感特強,特逼真。”
汴繡的特長在於繡制名古畫。這是唐代張萱畫的《虢國夫人遊春圖》的畫作.它反映的是唐天寶年間,唐玄宗的寵妃楊玉環的姐姐虢國夫人和秦國夫人及其侍人春天出遊的情景。構圖前疏後密,統一中有變化,富有節奏感和韻律感。為了表現原作的風貌,刺繡的時候採用了"平針繡"和"散套繡"的針法,體現了人物的豐滿。面部神態的安詳,以及絲綢衣著的輕盈、飄逸的動感。“應物像形”的針法的運用,繡出馬匹的輕盈步伐,似乎有一種節奏感,襯托出陽光明媚的春季,鳥語花香的環境氣氛,畫面中此時無聲勝有聲。另外還將原畫中歷代收藏的印章也繡出來,以體現這幅在中國繪畫史上的不朽之作的藝術價值。
這是五代時期顧閎中畫的《韓熙載夜宴圖卷》的畫作,全卷分為五段,第一段“聽樂”;第二段“觀舞”;第三段“歇息”;第四段“清吹”;第五段“散宴”;整個畫面線條工整精細,設色絢麗清雅而沉著,表現出畫家的高超藝術水平。而汴繡《韓熙載夜宴圖》運用各種針法,更好地體現了原作的藝術品質,二者對比,觀眾是可以自做結論的。
千年汴繡長傳女紅工絕藝,十指春風重現丹青佳品。中國汴繡,前程似錦,一定會在繡苑中綻放出更加艷麗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