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首頁     歷史中國     魅力中國     今日中國         



[濟南]《鼓子秧歌》2003-023(144)


  編導:章晶 郭幼鵬 攝像:梁濤

  這些年,商河縣的鼓子秧歌越來越火爆了,隔三岔五就要被人請去演出或參加比賽,這不,明天,商家村的秧歌隊又要被請進省城裏去演出了,山東省藝術學院的舞蹈教授劉志均老師,提前一天下鄉輔導來幫助他們排練。

  商家村的男女老少都是鼓子秧歌的愛好者,村裏沒有參加演出的婦女早早等在場邊,觀看村裏男人的排練。

  鼓子秧歌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它主要流行于黃河下游一帶,最初是慶祝治水勝利,人們拿起面盆雨具,歡呼跳躍,後來,人們又在圖騰信仰,狩獵採集,戰爭陣勢,生産勞作等活動中提煉出動作,創作出這種舞蹈,可以説,它是黃河文化的寶貴遺産。

  採訪:山東省藝術學院教授 劉志均

  “宋代河南大旱,河南的老百姓就逃荒要飯,順著黃河流浪到了魯北地區,那時候魯北地區沒太有人,於是就在那兒開荒種地,當第一季收穫的時候,大家高興啊,就慶豐收,慶豐收用什麼方式呢,他就想看老家的那個民間舞——“秧歌”。”

  鼓子秧歌的舞蹈動作講究勇猛剛勁,具有粗獷豪放的陽剛之美。

  採訪內容:

  “這傘的角色它的道具分三樣,一個是傘,一個是小孩鞋,一個是酒盅,這三樣,把這個小孩鞋係在這兒,然後這個傘插在這裡邊,插在這裡邊以後它可以轉,這樣轉。

  鼓子秧歌的另外一種道具是手鼓,據説是由古代戰爭中的鼙鼓演變而來。”

  採訪內容:

  “它叫鼓子,鼓子秧歌的鼓子就是這樣叫起來的,這個鼓子是秧歌裏邊的主要角色,就比如説這樣打,它本身就是鼓子的動作,再一個它的聲音很振奮人心,再加上那個大鼓伴奏的,就是驚天動地。”

  商河縣是馳名中外的鼓子秧歌之鄉,這裡的鼓子秧歌表演人數眾多,組織嚴密,形式完整,它以恢弘磅薄的氣勢,雄健優美的舞姿,變化莫測的舞蹈陣容和濃郁的歷史文化風韻,展現出山東大漢英武矯健的陽剛之美,從而被譽為中國北方漢民族男性舞蹈的典型代表。

  在商河縣楊廟村有一個叫李傳貞的老人,他是商河縣著名的領舞,在秧歌隊裏的角色叫“頭傘”。他18歲就跑頭傘了,22上歲就上北京,他曾經在1955年和1980年兩次參加過到北京中南海的演出,受到過周恩來總理和朱德委員長的親切接見。89年他又隨縣裏的秧歌隊去成都參加了中國民間舞蹈會演,獲得了一等獎。如今他年歲已高,對鼓子秧歌的熱情不減當年,經常在村子裏教晚輩學跳鼓子秧歌,父傳子,子傳孫,商河縣的鼓子秧歌便是這樣一代一代流傳下來,他們傳下來的不僅僅是具體的舞蹈動作,還傳下來中國北方農民與各種天災人禍作鬥爭的豪邁氣概和樂觀精神。

  因為鼓子秧歌最初是人們與氾濫的黃河水作鬥爭,取得勝利以後在豐收時所跳的舞蹈,所以他的舞蹈陣容裏便有模倣水流和漩渦的陣勢;又因為它在長期的演變過程裏吸收了古代戰爭中排兵布陣的內容,所以隊形裏也有兵陣和交戰的舞蹈動作,從頭至尾,整個場景在不停地變換,據不完全統計,鼓子秧歌的隊伍陣容竟然達到了100多種,所以讓你看得眼花繚亂。

  採訪內容:

  “它這個跑場子的演員是流動的,而且這個演員的動作呢,比如傘它是轉的,它是在流動當中做動作,鼓子、棒、花都是在流動當中做動作,通過動作來展現它的個性。”

  “鼓子響,腳底癢,”在這黃河下游的齊魯之邦商河人民的鼓子秧歌以其粗獷豪放的陽剛之氣,成為山東三大秧歌之首,並名列中國北方四大民間舞蹈之一。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