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導:李星言 攝像:李星言 王文超
這種七桅漁船,據説本是古代吳越戰爭時遺留下來的戰船,不用櫓槁,完全靠風帆掌控,無錫的老人説,這船太大,本不適合用來捕魚,但好在有太湖這一片汪洋任它劈波斬浪,縱橫馳騁。駛過無錫的南犢山,可見一脈青峰逶迤而下,伸入太湖,宛如一隻巨龜沉浮于碧波之中,這就是獨佔太湖形勝的黿頭渚。黿屬於龜的一種,主要分佈在兩廣、江浙一帶的淡水湖中,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在古代傳説中,“黿”是龍唾液化成的神物,被賦予萬物更始、圓滿吉祥的涵義。而黿頭渚之黿,則被古人稱之為震澤神黿。
車過寶界橋,就進入了現在以“黿頭渚”命名的風景區,它包括梅梁湖、五里湖,寶界山、鹿頂山、南犢山,及其附近的獨山島和三山島,總面積達130公頃。串聯風景區的環形公路,因為芳草鮮美、綠樹成蔭,被總稱為“十里芳徑”。走進太湖佳絕處牌坊,也就走近了太湖最美的地方,1981年,郭沫若先生遊覽黿頭渚,認為這裡是觀賞太湖山水最美的地方,留下了“太湖佳絕處,畢竟在黿頭”的詩,並題寫了這塊牌匾。在1934年以前,這裡是不通陸路的,遊人到黿頭渚只能走水路,這裡原是停靠船舶的碼頭,所以這門洞上至今還留有“問津”和“利涉”的題款。這塊照壁,起到擋住園中景色的作用,這是運用了園林藝術中“障景”的手法,避免景色一覽無遺。穿過照壁,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花木,是庭園,根本見不到太湖的影子,其實,這正是當初造園者的別具匠心,他讓你走一段路,上一段臺階,才把那浩瀚壯闊的太湖展現在你的眼前,這就是“欲露先藏”的手法。
這座鬥拱飛檐的牌坊上寫著“橫雲山莊”四個字,這是黿頭渚景區原來的名字。1916年,無錫商人楊翰西用稻穀生意賺來的2000塊大洋,購買了這裡的60畝山地,開始構築園林。楊翰西是清末舉人,有相當的文化素養,在造園時有意識地發揮真山真水的環境優勢,因勢佈局,巧妙點綴。比如這裡,是在山腳水邊,用地難免跼踀,楊翰西就利用湖邊的蘆葦蕩,攔水圍堤,架了一座“長春橋”,堤上種上櫻花樹,從而彌補了山水的缺憾。
建築,被稱為“凝固的音樂”,這組被稱為“藕花深處”的庭院,仿佛是一曲優美旋律中的休止符,讓人在走進太湖之前,有個短暫的停留,在小橋流水中,心裏增加了一份對那片浩瀚湖水的期望。翻過一道山梁,終於來到了黿頭渚邊。
72峰盡在眼底,三萬六千頃都在胸中,這是前人站在黿頭渚邊的感慨。太湖是我國第三大淡水湖,面積達2400多平方公里,換算成古代計算單位,約為“三萬六千頃”;湖中共有大小島嶼48個,連同湖邊的山峰和半島,總稱“七十二峰”。天公巧裁,太湖山水在黿頭渚達到了最佳,水環著山,山繞著水,山水你進我退,層次分明。
採訪:“公元1891年,即光緒辛卯年正月初八,無錫縣令廖倫與朋友乘舟至此,見到這裡懸崖石壁的雄渾氣勢,即興留下了橫雲和包孕吳越的題刻,後人認為,“包孕吳越”四個字最能概括太湖的胸襟和氣度。黿頭渚景區後來的營造者們,無疑繼承了這樣的氣魄。自楊翰西以後,先後有王心如、何輯五、蔡緘三、鄭明山、陳仲言等工商業家,在這裡修建了太湖別墅、退廬、鄭園、陳家花園,民族工業巨子榮德生先生也在這裡鑄造了寶界橋,改善了黿頭渚一帶的陸上交通。”
在此之前的江南園林多是退隱的封建官員所建,多是關起門來在後院營造天地,陶醉於模山范水和空間的分割,而黿頭渚景區則是由一群出過洋、流國學、的工商業巨子所建,胸懷的不同決定了二者在園林審美情趣上的不同。
採訪:“他們的思想都比較開放,都説這是風水寶地,有真山真水 把這個地方建個園林 因此 我們無錫的園林都是很開放的”
據説,當年從無錫走出的工商業家多是以上海當做人生事業的舞臺,而在故鄉無錫為自己保留了一塊精神上的後花園,使自己不致在追名逐利的生意場上迷失方向。有時,他們會把結識的商人帶到無錫的黿頭渚來,賞玩山水,品鑒字畫,在大自然的波濤聲中,利益上的尺短寸長似乎變得不再那麼重要了,一筆生意就在不經意間談成了。
太湖風光以雄渾清秀見長,四時景色不同,晨昏意境迥然。這是黿頭渚對面的“三山島”,盪漾在碧波中,恍如傳説中的仙境一般,令人神往。人們説,三山島既“秀氣”,又有“靈氣”和“仙氣”,三氣合一,因而稱之為“太湖仙島”。夕陽西下時登高遠望,三山映碧、充山隱秀,黿頭渚的波濤聲遙遠得像一個夢,而岸邊的亭臺樓閣,那穿行于江面的船帆也仿佛定格在一幅畫中。事實上,黿頭渚,這個太湖第一名勝的美景早已被無錫人寫在書中,畫在畫中,繡在巾上,留在心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