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首頁     歷史中國     魅力中國     今日中國         



[鎮江]《竹編》2002-117


  編導:高躍 攝像:高嵩 高義剛

  十月初,正是稻穀成熟的季節,江南的人們忙著,收割著自己半年的心血。等稻穀進了家,他們又不閒著的拾起了幾乎人人都會的竹編。

  採訪:竹編藝人 耿月薪

  “我們農村的東西,民族的東西做成工藝品,讓下一代的小孩欣賞。能看到斗笠,他不知道農村的斗笠像什麼樣子,也看到魚籠,能做成一個新的工藝品,放在家裏欣賞。”

  “這些都曾是當地人常用的。”

  “我從小就喜歡竹編,愛好這個,八歲的時候,就用小刀做成小東西、小玩藝。”

  耿月新家住在鎮江揚中的良善村。出生在竹匠世家。

  採訪竹編藝人 耿月薪

  對於古老的文化,我們能不能學學它呢,就拿著人家的古老藝術品就看,看了就練,慢慢我對它有興趣了,就通夜不睡覺了,就把它通通記下來,以後我就看到什麼圖案,我就不用底稿,看到南湖船,一看就會,我就把這個圖案也不用記我就編出來,什麼鳥類、花瓶類,各種各樣的花都能編出來。

  耿月薪,從小就和竹子打交道,以竹為生,打竹蓆、編竹筐。

  採訪

  “我手上拿的刀吧,最大的有三斤到四斤,這刀,這麼長,很重的,就劈竹子,最小的有這麼小。”

  改革開放後,耿月薪憑著一雙手,和他精湛的竹編技藝,贏得了“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家”的稱號。

  鎮江的揚中是個産竹的地方,村前村後,無竹不成村,房前屋後,無竹不成戶。

  耿月新愛竹子,他的生活與竹同在,是竹子給了他今天的一切,而他也付與了竹子新的生命,新的價值。

  採訪:耿月薪

  “我對竹子的感情是很深的,不管我走到哪,我都要細看看竹子,叫什麼品質,這個竹子怎麼生的。它的粗度、高度我都要看看,細看。”

  1997年,耿月新從全國各地引進優良竹種,在揚中試種獲得成功。

  耿月新有著一手精絕的竹篾手藝。一根一米左右長的竹子在他手裏,只見刀上下翻飛,一會就變成了片片竹篾,又大又重的竹刀在他手裏也變成了精妙的工具。

  耿月薪説,他走了很多地方,看了很多竹子,發現只有一種叫慈竹的竹子,才能讓他這樣得心應手的擺弄。

  一根慈竹,在耿月薪的手裏,可以劈出上萬根竹絲來。

  他不斷的更換著刀具,但也都是很普通的刀,就靠著這一把把的刀,竹篾,就能被老耿片得比紙還薄。

  這是老耿用縫衣服的針,自己設計的工具,用它可以把紙一樣薄的竹篾,再分割成細絲,這些竹絲,比頭髮絲粗不到那去。但耿月薪就是靠這些細竹絲,才能完成他的下一步創作的。

  耿月新已經是五十四歲的人了,他每天都要到製作室和工人們一起編上一會,

  他按照經線緯線的傳統編制手法,用黑白相間的竹絲記錄著腦子裏想象的圖案。

  54歲的他幹起活來,神寧氣定,手靈巧得絕不輸給年輕人,他的作品就是在這一絲絲、一條條,千絲萬縷的竹絲中誕生的。

  為了繼承和弘揚我國的“竹文化”,耿月新先後成立了“揚中市月新竹編藝術研究所”“揚中月新竹藝廠”專門從事竹編工藝的研究和創作,同時也使自己的竹編工藝品生産形成了規模。

  這是耿月薪創作的竹編精品《百帝圖》、《五百羅漢圖》。長度都在十米以上,是用八千萬根竹絲編織而成,它造型各易,神態不同,五千年來的百位皇帝,在耿月新竹編作品裏齊聚一堂。

  這幅“農家樂”,是他對童年生活的回憶,也是他童年生活的寫照。 坐在院子裏和兒時的老夥伴們,一邊聊著天,手裏一邊侍弄著他的“作品”一根根竹絲,在他手裏千變萬化,一會是只小斗笠,一會又變成了一隻小鳥,他的日子過的就是這樣的隨意,但隨意中透著一種追求。

  1997年六月“中國民間藝術家精展”在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舉行,耿月新以高超的竹編技藝和作品的精巧構思,躋 身於“中國十大民間藝術家”的行列。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