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首頁     歷史中國     魅力中國     今日中國         



[鎮江]《正則繡》2002-116


  編導:高躍 高萱 攝像:張巍 張健

  這似繡又似畫的獨特刺繡藝術,有著一個雅致的名字叫正則繡。

  説起正則繡,其創造者是我國著名的美術家、教育家,丹陽女校的創辦人呂鳳子先生。上個世紀20年代,已是美術大師的呂鳳子先生感到傳統的繡品雖然精細漂亮,但卻缺乏活的生命力。於是便和他的學生楊守玉試驗了一種新繡法,吸收西洋畫的色彩原理,打破傳統技藝,以長短不一的線條,靈活多變的針法,層層相疊的色線,將呆板刺繡一改為“富有立體感,豐富色彩”的繡品,並定名為正則繡。因為是用針線調色的語言,表現作品,所以正則繡又叫“針畫”。

  呂去疾,呂鳳子次子,今天92歲高齡的呂老先生耳不聾,眼不花,閒暇時還能繡上幾下,這位畢業于上海美專油畫專業的老教授,不僅承傳了父親開創的事業,使正則繡藝術進一步發揚光大,而且還培養了一位優秀的正則繡第三代傳人,自己的兒子呂存。

  呂存為呂去疾先生的幼子。興許是鳳先生對呂家藝術傳人的思考,特為1956年元月在呂家落地的最小的孫子起名叫:呂存,字,久而。其意思為藝術將在呂家久而久之地可以存在下去了。

  鳳先生所寄予的希望並未落空。

  呂存還是在上學時,就愛上了美術,家庭的熏陶,環境的感染,對一個還是孩提的呂存來説,太重要了。

  用呂存的話説:“儘管自己沒有專門學過繪畫,但畫畫對他來説並不比鋤地困難。”是的,天賦是藝術家不可缺少的基因。不然他哪能“無師自通”呢?高中畢業以後,呂存分配到丹陽手錶廠當一名技術工人。這時,他對繪畫的追求,逐漸從不自覺轉向自覺。

  採訪呂存

  “正則繡應該説是中西合璧的一個典範,可以這樣説,因為它用這個繡的形式作一個體,用中國的針用絲線作材料是運用了西畫的觀念來進行創作,所以説它跟傳統刺繡完全不是一回事,傳統刺繡它是一個工藝美術的範疇。它在用針上是密集其針,排比其線就是説線條永不交叉,一針挨著一針,所表現的題材,也一些拷貝、模倣一些書畫。”

  呂存在畫人物速寫中打下的紮實的基本功,為他日後作正則繡創作不可缺少的條件,因為正則繡是屬於寫實並不同於一般的民間刺繡。

  呂存對正則繡的貢獻,不僅僅是位傳人,因為他在傳承中,既接受了前輩的技藝,又探索了新的表現方法。

  採訪:呂存父呂去疾

  “開始的正則繡它只能繡這個現成的畫,也還有西洋畫的稿件,在原來的底子上加一些西洋畫的線條,像素描一樣的,西洋畫的線條加上去,只能做到這個樣子。”

  他做繡品的繃框和傳統的並不一樣。從呂存作品可以看出他改用了油畫布的繃法,將底布先繃好,自己設計畫稿,哪根線條不適合;哪種色彩表現得不夠豐富,從整體構思入手,然後進行創作性修改。

  呂存在創作繡品時並無固定模式,他根據不同體裁,採用不同繡技語言。更重要的是有一種創作激情。

  正則繡是以針作筆,以線為色來替代繪畫的一種新的藝術表現形式,每一根絲線都熔鑄了情意,神韻,從這幅以他夫人為模特的繡品就可以看出。

  採訪呂存

  “繡和繪畫在激情的運用上面,不象繪畫那麼快,因為激情一來繪畫可以三筆、五筆就可以把這些表現出來,但是針線它受很大的局限,就説你有激情了,但是你不能很快多表現出來,還要壓抑一下讓它慢慢的釋放出來,要保持一段記憶,這就是和繪畫不同的地方,也比較困難的地方。”

  這些長短不一的線條,靈活多變的針法,層層疊疊的色線,將呆板的刺繡一改為“富有主體感,豐富色彩和充滿生命”活力的繡品,把正則繡創作為更具獨立精神的新畫種。

  在呂家舊宅大院,那一間不大卻十分明亮的畫室裏,呂存每天都要站在木質的繡架前,手執銀針,穿著一縷縷各種色線,在繡繃上飛針走線,少則幾個小時,多則十幾個小時,從不間斷。按呂存自己的話説,“我一天不做繡品,就會感到難過,就會感到六神無主。”他心裏明白作為呂家傳統技藝的第三代傳人,這一特殊刺繡技藝要由他來傳承和發展,他要格外努力。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