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首頁     歷史中國     魅力中國     今日中國         



[鎮江]《鎮江人的早點》2002-115


  編導:高躍 高萱 攝像:高嵩 張巍

  舊時鎮江人有早上上茶館喝茶,吃早點之俗,謂之“吃早茶”。點心主要有蟹黃湯包、素包、燒賣等。吃早茶時還有吃肴肉之俗,肴肉必配以切得細如髮絲的嫩薑和香醇味美的鎮江醋,有“肴肉不當菜”之説。此習俗至今猶存。

  “肴肉不當菜”是鎮江的一怪。其實,至今肴肉上桌都是作為冷菜的。為什麼會有不當菜的説法?這裡有一個傳説。過去,鎮江城外有個小酒店,是個夫妻店,有一天,男的在腌豬蹄子時,誤將硝當成了鹽,用硝腌制的肉被老婆發現後,為了清除掉硝,夫妻倆用水沖洗肉,將肉洗得乾乾淨淨便放到鍋裏煨,煨爛後,將蹄子撈起來,放在盤子裏,這時,正是上早市的時候,從門外走進一個白鬍子老者,連連讚道:“好香啊!貴店有什麼美味佳肴!快給我來一盤。”夫妻同聲阻攔:“老人家,那是用硝腌過的肉,我們不當菜的。”老者打斷夫妻倆的話:“不當菜,正好當茶,我要的就是這硝過的肉。”據説這老者便是八仙中的張果老,在去瑤池開蟠桃大會途中,經過鎮江被一陣肉香吸引,特從雲中飄下,一嘗為快,將硝肉當成早茶的主食。後來,人們覺得這麼好吃的肉,叫硝肉不好聽,便改為叫肴肉了,現在,鎮江的老百姓要是清早上館子,還是泡壺茶,要盤肴肉,蘸著薑絲、香醋吃。鎮江肴肉,是肴蹄肉的簡稱。它皮色潔白,鹵凍透明,光滑晶瑩,狀如水晶。肴肉具有香、酥、鮮、嫩四大特點。吃起來肉不塞牙,味道醇厚,肥肉雲脂,食之不膩,深受人們的喜愛。

  鎮江人吃早茶的歷史很長了,雖説品種不像廣東早茶品種那麼多,但他們有自己獨特的吃早茶習慣,鎮江人吃早茶主要的食品有兩樣,一肴肉二是蟹黃湯包,説起湯包還得説説宴賓樓的湯包味道最正,您看……

  説鎮江人愛吃麵,您可不信,但您如果來鎮江,在早上您就能看到大街小巷,大大小小的面館不計其數,如果一個鎮江人説不出他鍾愛的面館,那他就不是鎮江人,麵條的種類很多,鎮江人對面口味很挑剔,因此他們每天早上都會關顧他們總鍾愛的小面館,如果您初到鎮江像吃麵那麼鎮江人會把他們最最有名“鍋蓋面”推薦給您,跟著就繪聲繪色、情不自禁把一段歷史傳説講給你聽,“面鍋裏煮鍋蓋”這聽起來真新鮮,那又是誰發明又有什麼意義呢?

  相傳早年鎮江人喜歡吃夥面,街頭巷尾都有不少夥麵店,夥麵店裏要數張嫂子的夥麵店名氣最大。

  那年,乾隆下江南,到了鎮江,聽説鎮江的夥面十分有名,就有心微服去夥麵店親口嘗一嘗。

  那天,乾隆到時,面還沒跳好,張嫂子見客人來了趕快催丈夫抓緊時間跳面、切面,很快,鍋裏的水開了,就抓起一把面往鍋裏放,這時皇上的隨從來催,張嫂子邊回話邊趕快蓋鍋蓋,忙亂中,錯把湯罐的小蓋子放進面鍋,在水面上飄飄蕩蕩的,面煮好了。

  張嫂子就用小竹籠子和筷子將麵條撈進碗裏,張嫂子聽見客人端起碗吃著,連聲説:“味道不錯,不爛不硬,噴香爽口!”正在這時,丈夫也過來説:“外面的顧客個個都説今天的面味道特別好,你是加了什麼好佐料了?”張嫂子指那小鍋蓋説:“怕就是因為面鍋裏煮鍋蓋吧!”

  這雖然是一個傳説,但鍋蓋面的製作工藝一直流傳至今。是鎮江飲食技藝中的一項創造。傳統的鎮江鍋蓋面是“跳面”,其製作方法主要是把揉成的麵糰放在案板上,用粗竹桿反復擠壓成薄薄的面皮,再用刀切成麵條。這樣,做出來的麵條吃在嘴裏才能有勁,味道獨具。

  麵店為方便顧客,並根據顧客的口味,配備一些葷菜,如肉圓、腰花、長魚等。在吃麵時,將這些葷菜放在大鍋內燙或者煮。由於多種鮮味溶于湯中,煮出的麵條不粘、不生、不爛,麵湯也不混濁。

  如今,麵條的製作方法多種多樣,“跳面”只是其中一種,但煮麵條的方法幾乎一樣,都是在面鍋裏放上一隻陳年的小鍋蓋。

  關於鎮江人愛吃麵和麵食,説來話就長了,自遠古到魏晉以前,吳文化一直是鎮江地區的主流文化,魏晉南北朝以來,隨著北方移民大批南下,鎮江區域急劇“北化”北方人帶來較為先進的耕作技術,同時也把北方的農作物及飲食習好帶到了鎮江,不少旱地用來種小麥、食物的改變對鎮江人的生理習慣及文化性格都産生了影響。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