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首頁     歷史中國     魅力中國     今日中國         



[鄭州]《豫劇》2002-111


  編 導:董鑫 攝 像:裴科

  週末的夜晚,在鄭州市中心的城隍廟,人們都可以看到由一群普通人自發組成的豫劇演唱隊伍。在板胡、竹笙、雲板的伴奏下,戲迷們粉墨登場,就連八歲的小朋友也不示弱,一曲豫劇《五世請纓》唱的是慷慨激昂,不時贏得觀眾的陣陣喝彩。

  豫劇起源於清代初期,因為是與河南開封等地的羅戲、卷戲合班演出,所以當時稱“梆羅卷”和“梆子戲”。

  採訪: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 劉建勳

  “它就是産生在開封的一種唱三節棍的,所謂的唱三節棍的,就是胳肢窩夾一根長棍,手裏面一個手拿一個短棍,敲著唱著、沿門乞討的這種演唱方式,然後就演變成一種幹梆戲,或者叫土梆戲。”

  這是河南開封朱仙鎮的木板戲畫,表現的是梆子戲的傳統劇目《岳家戲》。河南的兩個培養梆子戲表演的地方都在朱仙鎮,一個稱作蔣門,一個稱作徐門。民間流傳著這樣的民謠:“來的戲班不用問,不是蔣門是徐門。”當時的梆子戲表演者都是男性,舞臺設在鄉村的土臺子和席棚裏。到了上個世紀20年代,越來越多的戲班開始進入城市,面對新的觀眾,土生土長的梆子戲開始了它的第一次革新。

  採訪: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 劉建勳

  “所謂它土、它粗,就是它往往按照一些鄉下人,沒有文化的那種心理去看事物,去表現事物,但是一到城市演出,它面對的是城市觀眾、市民觀眾和一些知識分子觀眾 ,這種土、這種粗,人們往往看不慣了,於是它必須改。

  在當時的一些著名劇作家的參與下,一些雅俗共賞的梆子戲唱段開始在城市間流傳,女性扮演的旦角也破天荒的登上舞臺。當時號稱五大旦角的陳素真17歲就被譽為“豫劇皇后”。1923年,以娛樂著稱的上海百代唱片公司甚至向全國發行了豫劇唱片。

  1949年梆子戲開始正式稱作豫劇,豫劇演員開始學習文化,學習戲劇理論,演員的文化素質大大提高。在傳統豫劇《花木蘭》中,一個圓場,人物就從家鄉來到了邊關;音樂奏一段鑼鼓曲牌,時間就過了12載;數十句的唱段,就能將思鄉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同時作為地方戲的豫劇,開始借鑒大鼓、京劇的一些唱腔、劇目和表演方式。

  採訪: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 常派傳人 虎美玲

  “常香玉老師過去主要唱的是豫西調多一點,但是後來常老師就把豫西、豫東和其它的融合到一塊了為豫劇所用,為人物所用,比方説常老師唱的《花木蘭》,她後頭那一段,自那日喬改辦,喬裝男子,這都是曲劇的東西,還有紅娘的那些,張生你坐下聽我慢慢跟你説,這都是京劇小鑼的點子。”

  1963年,充滿時代氣息的現代豫劇《朝陽溝》受到了觀眾的喜愛,全體演職人員還得到了毛澤東主席的親切接見,劇中的許多唱段在流傳全國。

  採訪: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 劉建勳所

  “這次改革使豫劇很快發展到全國16個省市,直到現在恐怕豫劇在從業人員和觀眾人數上,保留一點可以説是名列前茅,如果不加保留可以説是首屈一指。”

  2001年8月,新版神話豫劇《白蛇傳》開始排練。白蛇依然是千百年來中國人都知道的白蛇,青蛇卻沒有了,白娘子後面多了三個姑娘,他們分別代表了白蛇的善良、美麗、智慧和勇敢。新版《白蛇傳》在劇情、舞美、音樂等方面匠心獨具,並且加入了荒誕與黑色幽默的情節。

  劇中現代舞蹈的張揚和傳統戲曲水袖的表演渾然天成,使古老的豫劇散發出時尚的魅力。新版豫劇《白蛇傳》在河南人民大會堂演出大獲成功。

  採訪: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 常派傳人 虎美玲

  “我感覺要大膽地走,這是很重要的,每一個劇種要想給後身留下東西,要想繼承和發展,得大膽地走,就是走錯了再回來也得走,走比站在那兒好。”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