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 導:孔 憲 靜 陳 淩 攝 像:孔 憲 靜 閆 大 眾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這四句話對中國的大部分農民可以説是耳熟能詳,但對於河南省登封市的農民而言,卻又有著一份不一般的驕傲。
採訪:當地農民
“自從咱這有觀星臺以後,種莊稼必須按照天文學家郭守敬所説的24節氣,按照農曆進行,如果錯過節氣種東西就會減産。”
觀星臺位於河南省登封市的周公廟內,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天文臺,它由元朝著名的科學家郭守敬設計建造,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
郭守敬等人通過在觀星臺上的實地試驗,掌握了日月星辰和地球的運轉規律,在世界上首次推算出一年的時間為365.2425天,與現在科學測量的時間只相差26秒,他的這一成果比西方早了300多年,同時郭守敬還準確的測定了一年當中有24個節氣。公元1280年,郭守敬又編制出新的曆法《授時歷》,為人類的生産生活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採訪:鄭州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大地測量學教授 鄭勇
“中國的古代天文學在世界上一直是比較領先的,咱們國家古代天文學的最高水平就是在元朝,也就是郭守敬時代所創造的,因為郭守敬推出了世界上當時精度最高的授時歷表,這個歷表精度比其它國家授時歷表精度要高兩到三個數量級,所以這個時間歷表越準確使得農業生産、整個作業方式就越精確。”
很早以前,人類的祖先就對農業生産有了較深刻的認識,他們發現播種與收穫都有很強的季節性,早晚相差幾天,收成就大不相同。
公元十三世紀末,元世祖忽必烈統一中國後,為了促進農牧業的發展,開始對當時現行的曆法進行大規模的改革。這一時期郭守敬在北起貝加爾湖、南到西沙群島、東至朝鮮、西至雲南等範圍內設立了27個觀測站,其中登封的這座觀星臺,就是當時全國的中心觀測站。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四海測驗”。
觀星臺是利用太陽光照射在一個橫桿上所産生的投影運動這一原理,而測出一年的準確時間。這個簡單的模型實驗表明,當投影達到最長的時候,即為冬至;反之當投影回到最近的這一點是即為夏至。
其實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周公就開始用立桿測影的方式來研究天文,但那時,人們還沒有今天這樣的地球概念,而是把溫度最高的赤道地區作為大地的南極,把最冷的地方作為北極,將南北之間的中點作為大地的中心,也作為當時國家的中心。
周公依據這樣的理念,在登封建測影臺,並測得一年的長度與四季的變化。
郭守敬把觀星臺建在周公測影台北面,兩者之間僅有20米的距離。據北京天文臺于1995年測驗證明,郭守敬建造的觀星臺正好位於當地的子午線上,即正南正北方向。這足以證明,當時中國的天文科學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據史料記載,觀星臺還有“晝參日影,夜觀星象,以正朝夕”的功能。
採訪:河南登封市觀星臺文物保護管理所副所長 申潁濤
郭守敬“晝參日影,夜觀星象”,白天測的是24節氣,晚上人可以躺在裏面觀測星座。郭守敬利用這種方式,推算出了月亮以及某些行星與地面的距離。郭守敬一生發明製造了近二十種天文觀測儀器,這些儀器操作簡單、實用準確、科學性強,在當時具有領先的國際水平。
1977年,經國際小行星研究會批准,將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在1964年發現的第2012號小行星,正式命名為“郭守敬星”。 1981年,國際天文學會在北京召開會議,決定將美國在月球上發現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為“郭守敬山”。在咱們登封有一座氣勢雄偉的山,在嵩山腳下有一個告成鎮,古老的觀星臺就建在這裡。
觀星臺是中國天文科學領域中的珍貴遺産,它與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有著同等重要的地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而今,郭守敬與觀星臺已被載入中國小學五年級的課本當中,成為弘揚科學、啟迪人生的重要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