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首頁     歷史中國     魅力中國     今日中國         



[太原]《天龍山石窟》2002-104


  這些石窟中的造像絕大部分沒了頭,殘肢斷臂幾乎無一完整。可是這個石窟卻曾經風靡世界,這就是天龍山石窟。

  經歷了千年風雨殘疾了的石像,似乎在向人們訴説著它們的身世和曾經有過的輝煌。

  天龍山位於太原市西南36公里的群山之中,四週黛峰聳峙,松柏成蔭。東魏時期,大丞相高歡在天龍山修建避暑宮,開鑿石窟,修建寺廟,拉開了天龍山佛教史的歷史序幕。

  石窟寺分佈于東西峰間的懸崖峭壁之上,共計有25窟,500余尊造像。其初鑿于東魏,歷北齊、在隋唐時期達到了極盛。

  這是天龍山最早開鑿的兩個窟,年代是北魏至東魏時期。兩窟採用對稱的形式,每窟在大約6平方米的空間裏雕鑿了很多佛像,窟頂和窟壁上都雕有各式各樣的淺浮雕。

  東魏時期的造像都透露出清秀飄逸的藝術風格,消瘦的臉龐,微溜的雙肩,廣袖寬博的外衣稱之為褒衣博帶式袈裟。造像更多地注重表現精神面貌,表現手法以線條刻畫為主,強調衣紋的動感和韻律感。這些都與當時社會崇尚清談,以羸弱的形象為美有關。造像的雕刻技藝十分精湛。

  北齊和隋代也都在天龍山開鑿石窟,但石窟開鑿活動至唐代達到了顛峰,佔到了石窟總數的三分之二,藝術成就也在其它石窟之上。

  採訪:天龍山文管所副所長 羅海濱

  “這個是第九窟,它分為上下兩層。開鑿于盛唐時期,上層為高7.55米的彌勒坐佛,下層有文殊、普賢和十一面觀音。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十一面觀音像。它面部圓潤,體態豐滿,線條流暢,是我們雕刻中不可多得的老藝術珍品。”

  唐代用圓雕法雕出的造像,以三度空間的方式來表現,既有印度佛像高雅、柔和的特色,又有中國傳統雕刻所具有的清新韻律和線條美,神態高雅、體態豐滿、姿態優美。這些造像被稱為“天龍山樣式”,後來成為中國佛教造像的基本樣式。

  採訪:中國遊客

  “首先我覺得這裡的自然環境非常好,而且這裡還有很深的文化底蘊。尤其我看到這些石窟,雕刻藝術非常精湛,而且讓人感覺到它是以多種藝術為一體的,象印度文化、中原的一些文化、還有少數民族的一些文化都融合在裏面了,所以我覺得非常美。”

  上個世紀20年代,日本人關野真根據地方誌的記載,在天龍山找到了石窟,精美的雕塑震驚了世界。

  從此外國“尋寶者”紛至沓來,雕塑能割走的部分都被運到了國外,這就是天龍山石像大部分沒有頭的原因。

  經歷了1000年的石像,身首異地,似乎是在向人們講述著什麼,又好像是在企盼著什麼。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