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鋼鐵公司從1934年建廠,每天往渣場排放廢鋼渣,經過半個世紀的堆積,形成了一座佔地2平方公里、最高處達23米的大渣山,嚴重威脅太鋼的生産和太原市的生態環境。
“削掉一座山,是一位巨人的事業;而把一座山改造成為花園,是一位藝術家的事業”——一位法國軍人在太鋼渣山的題詞
從1983年5月1日到1995年底,經歷了12年零8個月的不懈努力,昔日渣塵飛揚遮天閉日的舊渣山,如今已變成景色宜人的廠區公園,你走進渣場的大門,無論是古樸典雅的倣古式辦公樓,還是假山噴泉、小橋流水,以及那養魚池、觀蓮橋、曲徑長廊等等,都會使你嘆為觀止。
而創造奇跡的,就是我們面前這位普通的老人。他叫李雙良,是太鋼的退休職工,當年開始治理渣山的時候,他就已經年滿60歲了。
採訪:太鋼治渣顧問 李雙良
“當時我已經退休了,不是在職職工。當時公司號召太鋼全體職工大家動腦筋、想辦法為太鋼解決老大難問題。可是我當時想,太鋼有很多人,還能沒人出來幹?可是等來等去沒人幹,為什麼?一個是這個地方臟亂差,一般人不想去;再一個,人們以為這麼大堆渣,膽量小的也不敢去。後來我著急的是太鋼將來不能煉鋼,六萬多職工怎麼辦。我們全家十來口人也在其中。我四幾年就來太鋼了,她的發展過程,一點點我都了解。所以為解決太鋼的這個問題,也為解決這個六萬多職工,十幾萬家屬的問題,我提出了搞治理渣山。”
就這樣,李雙良和他的夥伴們走上了治理渣山的漫漫征程。他們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邊實踐、邊摸索、邊總結,不要社會一分錢,走出了一條“以渣養渣、以渣治渣、綜合利用、變廢為寶”的路子。他們自創磁選機,自創砸渣機;自己安裝了手攜式磁鐵棒和小化鐵爐,從鋼渣中回收廢鋼鐵以及廢舊不銹鋼,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除了在廢渣中回收廢鋼鐵外,李雙良和渣場職工回收其它廢舊物資總價值達2325萬元!1992年,他們又自籌資金建起了鋼渣水泥廠,在利用廢渣生産水泥和礦棉原料的同時,還試製成功了鋼渣水泥免燒磚、渣肥等延伸産品。十幾年來,李雙良和他的治渣大軍不僅搬走了渣山,而且總計創收2億4690萬元!有人曾經説他們是現代的愚公移山,然而他們身上閃爍更多的,是智慧的光芒。
採訪:太鋼治渣顧問 李雙良
“渣子後來有些用途了,買了一個磚機,買了幾套皮帶機做組裝。城墻上四方的、蓋三層樓房的磚都是我自己做的。這請來的83個老同志裏面,有工程技術人員,退下來的老同志,他們在裏面起了相當大的作用。”
採訪:渣場工人 楊建成
“李師傅這個人也在不斷的學習。一開始,他為了生産治渣,只要能生産、正常運作就行了。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隨著治渣的深入,我們的環保意識在逐漸加強。所以説,李師傅在環保上,做了一個大突破,就是增加了環保,使環境不受污染。”
1988年,李雙良先生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選入《保護及改善環境卓越成果全球500佳名錄》,但李雙良認為,更重要的是:自己這輩子,總算是為子孫後代做了件好事。而為人類生存和發展作出貢獻的這位老人也決不會被人們所遺忘。這是李雙良先生的銅像,為活著的人塑像,在中國還是第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