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首頁     歷史中國     魅力中國     今日中國         



[太原]《徐溝背棍》2002-101


  對於小芹來説,今天將是一個終生難忘的日子,清晨5點多鐘,她就和媽媽一起到徐溝鎮政府的辦公室化粧,準備隨時被安放在鐵棍上參加背棍、鐵棍的民間藝術表演。自古俗話説:南莊的火,太谷的燈,徐溝的背棍愛煞人,這首民謠反映了背棍在群眾心目中極特殊的地位。

  採訪:山西省太原清徐縣背棍鐵棍研究會會長 王小玲

  “咱們徐溝的背棍、鐵棍是從明朝的嘉靖年間顯出雛形,到現在已經有400多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並不是一種民間藝術的形式,是逐漸地演變過來的,從抬神像逐漸的演變成抬真人。”

  逢年過節,表演背棍成了徐溝人最熱衷的事情,上棍表演更是女孩子最大的夙願,背棍鐵棍的製作有許多高難度的技術。綁棍既要綁出奇巧的結構,又要綁出表演者舒展端莊的體態,過去的老藝人綁棍都要搭席棚。據説怕觀眾過早發現棍式結構的秘密,失去觀賞的神秘感。

  採訪:背棍老藝人 韓健

  “我從18歲就開始(表演背棍了)。喜歡這個的原因是我們這個(背棍)挺奧妙,挺有意思。對於外人來説,我們一穿衣服以後,他就看不見是什麼樣的鐵棍,架了3個人上去。所以從小就喜歡這個,就跟上了大人學這個背棍鐵棍。現在年紀大了,就不背了,給他們綁。把這個小孩怎樣綁上去,怎樣好看,像故事一樣真實。”

  每年春節、元宵節期間,徐溝人都要集中在一起綁鐵棍,製作道具,把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嚮往都融入背鐵棍的創作中。

  通常一根鐵棍要由十多個人抬,十多個人的步伐必須一致,和抬轎子人的步伐極其相似,悠悠碎步,徐徐向前。鐵棍上的孩子也隨著抬棍人的節奏而舞動雙臂。過去的孩子們沒有受過專業的訓練,但從小耳濡目染,無師自通,一般表演一個小時後,就可以輪流休息,節目內容有100多個。

  採訪:山西省太原清徐縣背棍鐵棍研究會會長 王小玲

  “我們徐溝的背鐵棍既區別於其他地方的藝術形式,也有類似的藝術形式,咱們比它們好就好在有三個特點,第一個叫無言的戲劇,因為內容都是取材於民間傳説,傳統的戲劇,但它又不是簡單的把故事戲劇的某個場景固定下來,而是把戲劇的內容,人物情節,道具,經過提煉以後,濃縮成一個場景。比如説我們有一個四人棍叫做《鳳儀亭》。下面背棍的人扮演董卓,他手裏托著一個太師椅,這個太師椅本來應該是董太師坐的,但是上面坐的不是董卓,坐的是呂布。這裡有個隱喻,就是在呂布、董卓和貂嬋的關係中,呂布已經佔據了董卓的位置,所以他坐在了太師椅上,呂布得意洋洋地手裏抱著他的武器方天畫戟,在這個戟尖上站著貂嬋,而真正得意的在上面表演的是貂嬋,正好三個人的神態,準確的把這個《鳳儀亭》中各個人的心態和他們的前後關係表演出來了。第二個它的特點就是空中的舞蹈。比方説抬鐵棍的,我們要求棍子要顛起來,但不是依靠人的身體顛,要求上身絕對不動,手往腰這裡一推,單讓棍子往肩膀上一壓,使棍子彈起來以後既有彈性,又很平穩。咱們背鐵棍的第三個特點就叫做流動的雜技,看到下面這個人像大力士一樣,托著個東西,上面站著一個人。比如咱們有一個背棍叫《許仙借傘》下面的人扮許仙,手裏托著一把過去的傘,就在傘這麼薄的邊上,站著一個白娘子,怎麼站上去的誰都不清楚。”

  雜技的驚險,舞蹈的飄逸,戲劇的濃縮,吸引了無數的觀眾。近幾年來徐溝人以樸實的臂膀把背鐵棍扛到了北京、深圳等地表演,並多次被搬上銀幕名揚海內外。民間藝術背鐵棍已成為旅遊業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如今徐溝的兒童比過去幸福多了,從小接受藝術教育,幼兒園已成為背棍小明星的搖籃。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