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五十年代,深受中國觀眾喜愛的評劇《劉巧兒》是根據作家趙樹理40年代初創作的小説《小二黑結婚》改編而成的。
採訪:
“《小二黑結婚》,我們覺得非常新鮮。為什麼呢,因為他寫的是我們所能接觸到的生活,整個中國的農村,中國的農民。”
1906年,趙樹理出生於山西的一個農民家庭。他長期生活在農村,了解農民的生存狀態,他的小説以樸實的語言、精美的藝術結構真切的反映了中國農村的巨大變革,趙樹理由此開創了中國文學關注農民的生存狀態的文風,奠定了“山藥蛋”這一文學流派的基礎。
採訪:趙樹理研究所副所長 李才旺
“趙樹理就講,‘我的作品一個要念給(農民聽),在地頭上,在田間地頭,飯場上。’我們晉中南吃飯在飯場上,大飯場上。大家端上碗在外邊吃,在街上吃,他來講述大家都能聽明白,所以趙樹理是非常受歡迎的。老百姓就講那個老趙(不叫他趙樹理),説老趙那個人好啊,老趙跟我們端著飯聊天,聊天的時候,他那個語言全是我們的語言。”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以後,趙樹理相繼創作了《李家莊的變遷》、《三里灣》等一系列作品。趙樹理的女兒至今還記得父親當年創作時的情景。
採訪:趙樹理的女兒 趙廣健
“他就坐在那沙發上,在想,一隻煙拿在手上 有的時候煙都燙著手了。我説爸爸你睡了,他説沒有,你別動別動。爸爸就在這想啊,就跟你看戲一樣,這個人出來了,穿什麼衣服、該説什麼話,你別老叫爸爸,一叫爸爸這個人就回去了,爸爸還得從頭想。有時候他把紙煙盒翻過來以後,就可以寫一些字,那就是他的小説提綱。”
1965年,趙樹理從北京回到了山西,他的作品影響了當時山西許多作家的創作。
1958年,馬峰創作了反映新中國農村青年人興修水電站的電影劇本《我們村裏的年輕人》。
採訪:作家 馬峰
“我就在下邊一個水利工地勞動,我是一個縣裏邊的書記處書記。大躍進初期,群眾轟轟烈烈的水利建設當中我就在那,我就看到這樣一些人,所以幹起來就比較順手。”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趙樹理為代表的山西作家,他們作品的共同特點是反映農民的生存狀態,他們的語言大多淳樸自然,充滿濃郁的泥土氣息,被人們譽為“山藥蛋派”。
採訪:作家 馬峰
“開始這個詞是貶義詞,為什麼叫山藥蛋,説你們是土裏土氣,不登大雅之堂。咱們這個山西的作家作品都是土得象山藥蛋一樣,就是這個意思。”
採訪:作家 胡正
“我們這個山西評論家叫李國濤,他寫了一篇文章叫《淺述山藥蛋派》,在光明日報上發表。這樣一來就確定了這幾個人的風格,共同叫作山藥蛋派。”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馬峰和孫謙創作了《咱們的退伍兵》等作品,成為“山藥蛋”這一文學流派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
多年來,趙樹理和他的作品深受國內外的關注,1970年趙樹理在太原去世,但他開創的“山藥蛋派”已經成為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的一個重要的流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