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流水劈山過,兩岸絕壁天生橋,説的是南京溧水的胭脂河。胭脂河是用人工開鑿出的一條“石縫中的運河”。天生橋是一座名為“天生”卻也是出自於人工鑿出的舉世無雙的石橋,自古至今這條河,這座橋給人們帶來許多聯想,究竟是先有河還是先有橋?
明朝建立以後,朱元璋在南京建都,建都以後,南京部隊、機關人很多,需要大量的糧食,物資,浙江太湖流域和浙江一帶是中國的米糧倉,南京政治中心的糧食需要從浙江,從太湖流域運到南京,過去運糧一個是穿逆流而上運到南京,第二個是從陸路用車載駝到南京,這個都非常不方便,明代船很小,運糧船很小,經常在長江裏翻,所以朱元璋就提出來,要從內陸建一個開鑿一條運河。
朱元璋決定“疏鑿運河,以通于浙”,隨即派謀士考察後,在公元1392年組織了35萬9千民工開鑿古中江河道,與此同時,在溧水古胭脂崗上開鑿,派崇山侯李新督視有司開鑿胭脂河。
當時明代胭脂河開鑿的時候,我們中國的水利工程不用炸藥,它用的是最原始的方法,用火來燒,就是在岩石上面開出縫然後放上麻絲擺上桐油點火焚燒,把石頭燒紅以後再潑水,潑了水以後把石頭裂開,然後撬運出去,通過這種方法把胭脂河開起來的。
胭脂河全長7.5公里,要在胭脂崗上向下開鑿30余米,底寬約20米的河道,就是在今天用機械施工也是項巨大的工程,可心想象當時的難度有多大。
這個碑有個別字,你們看到了嗎?鬼斧神工的"工"應該是"工作"的"工",現在寫成了"功夫"的"功",這就反映當年的胭脂河開鑿是非常下工夫的。
胭脂河開通以後,解決了南京的漕運問題,沒多久朱元璋去世以後,永樂皇帝遷都到北京,漕運的任務已經結束,隨著時間推移,於是這條慢慢就淤死了,雖然這條河開到今天有六百多年,實際上運行只運行了一百年左右,以後就一直到1966年,因為江寧南京地區大旱,為了解決抗旱問題,又把這條河疏凈了,為了解決旱澇的問題,所以在河的原來的南橋,就是已經倒塌的天生橋的位置,造了一座船閘,所以現在的話這條河仍然發揮著作用,通航、灌溉、抗旱都起到了作用。
當時留了兩段石岡,後來河挖好了,這樣就把兩個石岡做通,形成了下面走船,上面走人,形成了現在的天生橋,這個天生橋第一個在挖河的時候一直沒有斷絕兩岸的交通,第二個省了這段的土石方工程,第三個省了建橋的費用,所以一舉三得,這是我們中國老百姓的一個創造,具了解,像這樣的橋,我們中國這種類型的橋,只有溧水這一個。給我們中國的橋梁史,我們的橋梁類型添了一個新的品種。
天生橋現已列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胭脂河已開發成江南著名的旅遊風景區,在這裡人們可以瀏覽江南小三峽的秀麗風光,聆聽胭脂動人的傳説,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