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國家和地區,挑選粵語女播音員時,有個不成文的規定,要看她是不是生在長在廣州的西關。人們認定,西關女子講的粵語,才是最標準的廣東話。(曾經有個時期,西關大屋裏那些沒有出嫁的小姐們,比起我們要講的西關大屋更加出名。那是怎樣的一群女子哪?)
廣州的西關,在宋代時,還是廣州城西門外的城郊荒地。到了明代,官府在城西郊,開設了接待外國客商的懷遠驛,相當於現在的招待所、交易所,西關一帶才逐漸熱鬧起來。清代,“十三行”的形成與壯大,更使這裡成了全球外商雲集之地。
西關正是因商業發達而聚集了一個“先富起來”的群體。於是廣州的富紳巨商及有功名者,都跑到了西關一帶建屋居住。
西關大屋就是晚清時期大戶人家的住宅。這類建築的特點是屋檐高,進深大,裝飾講究。其實它的出名,不單單是因為其建築獨具廣州民俗特色,而是因為經常出入這扇大門的那些大戶人家的女。當時在西關,“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古訓亦受到開明風氣的猛烈衝擊。清代,廣州有300多傢俬塾,其中只收女生的女子私塾就有近100家,大多設在西關。西關人家的女子大多都受到過良好的教育。
西關的經濟發展促進了文化教育的發展,而開明的風氣和發達的文化,正是催生“西關小姐”這一青春群體的土壤!有道是“腹有詩書氣自華”,應運而生的“西關小姐”群,把知識學問融入了無敵的青春之中,所煥發出來的魅力,在當時廣州少女群體中可説是出類拔萃的。
因為她們的家庭是做生意的,和外界的接觸多,日常耳濡目染眼界寬了,打扮起來自然不同尋常。在後來的二三十年代,新式學校也日趨完善,就讀的“西關小姐”就越來越多。她們打扮入時,錦心繡口,與同窗好友結伴而行,穿梭于西關眾多商鋪之間,形成了一道動人心魄的風景線。於是,“西關小姐”一語叫起來了,越叫越響,歷久不衰。
就是在晚清時期,廣州的女性一年中,逢年過節也都會有幾次,可以“拋頭露面”的機會。想想看,在這花團錦簇人流之中,“西關小姐”以其新穎的裝束和高雅的氣質閃現其間,不是特別令人矚目麼?
今天我們尋訪到了一位健在的“西關小姐”,老人84歲,雖年于古稀,但風韻依存。想當年,她竟然是和男子一樣,在廣州、上海和香港之間做著大生意的人。老照片中留著她舊時的美麗和輝煌。舉手投足之 間閃過的是她當年的幹練和強悍。西關小姐其實是一群開中國女性自尊、自強、自愛風氣之先河的人。就是在和我們聊天時,老人還情不自禁的告誡我們……
西關今天留下的不僅是大屋,和西關女子的倩影。也留下了所有的傳統,那些最地道,最醇厚的廣州民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