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當人們把廣州的象崗山削掉近18米時,一座西漢古墓袒露了出來。廣州市人民政府立刻停掉了原來的建設項目,把古墓周圍14000平方米的土地劃出來,決定在古墓原址上建設博物館。
博物館的設計方案交給了莫伯治先生。1993年南越王墓于發掘後十個春秋,一座展示南越古文明的新殿堂終告建成,這就是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它佇立在廣州象崗山的東麓。是中國南方首座古墓遺址博物館。南越王墓保存完整,2100多年曆史的、地理的、文化的、科學的信息全部都在裏面。博物館的佈局、造型、色調、用材該怎樣設計?
古墓是這個博物館整體佈局的中心區。設計師在墓上建了一座防護大棚。由於古墓主人與漢武帝是同年代的人,大棚的頂部做成了覆鬥形,就是倣照漢武帝茂陵的形狀而設計的,是對秦漢陵墓體型的回顧。用意是給它一個歷史時代的符號,另外也隱喻原來墓室之上是土丘。
防護棚的建材選用鋼梁、鋁合金和單面反光玻璃的現代材料這樣,古與今、內觀與外觀就都有了明顯的區分。
古墓與墓藏品陳列館之間有一段距離,它構成了博物館的東西軸線。古墓又與主體陳列館構成南北軸線。二線都匯于古墓這個中心區。三個建築單元結合著象崗山的地形,依山建築,抬級而上。這三者連結成了上下通連、前後呼應、步步升高的一個群體。
建造這座大墓的主要石材,是來自番禺蓮花山古採石場的紅砂岩。博物館三個單元的建築外墻,全都是用紅砂岩作襯面。
綜合陳列館高踞于象崗的東坡,面臨車水馬龍的解放北路,是館的正門。共用了1300多塊紅砂岩砌築成高大的石墻。當中留出一線通道,作為展館大門的入口。左右兩堵石墻有如兩座石闕,聳立在二層的高臺階上。
石墻面上著名雕塑家潘鶴教授,設計雕刻了兩幅巨型浮雕,兩個高8米的男女越人頭頂日月、赤足踏蛇,象徵驅逐邪惡。這對巨人站立於館的大門兩惻,有如守護的門神。分踞在左右的一對圓雕大石虎,是欲躍之勢。這些雕刻的原型分別選自墓中出土的屏風構件、玉璧與錯金銘文虎節的圖樣,把典型的越、漢、楚三種文化內涵呈現在展館門前。
進入展館,迎面是一條44級的筆直蹬道,正對古墓,它象徵著古代帝王陵前的神道。而大門前的巨幅石刻與石虎,則比喻為神道兩邊的石人石馬。嶺南在古代是越人的聚居地。
“越人善作舟”刻在了主體陳列樓東西兩面的石墻上,也是仿製出土的銅提筒上的刻畫,藉以反映廣州是南中國海上交通最活躍的港市。觀眾步入展館大門前,就能觸摸到嶺南古文明的實體。
1.保護文物建築,要保護它的全部現狀,要保護它的歷史純潔性和歷史可讀性,避免以今損古,以假亂真。
2.任何一點不可避免的增添部分必須跟原來的建築外觀明顯地區別開來,並且要看得出是當代的東西。
3.凡是會改變體形關係和顏色對比的新建、拆除或變動都是不允許的。
--1964年《威尼斯憲章》
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在國際建協第20屆世界建築師大會上被評為“20世紀世界建築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