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路上果然是人不少。我們來到時看到前面有一群人在圍觀,也湊上前去看熱鬧。這裡分明是個道路施工工地,可卻圈出來了個好似考古的場地。看那工作人員的架勢,也許真是挖出什麼老祖宗的寶貝來了。
“現在我們還在發掘過程之中,還在研究。還在判斷。是城內的一個通道。”
工作人員小心翼翼的回答,讓我們感到事情不簡單。第一次來北京路就碰上了一個有待解答的考古現場,真是太巧了。感到慶倖,也感到遺憾,因為沒有人能告訴我們,這地底下到底埋了點什麼?這一天是2002年7月23日。
第二天,報紙上赫然出現了一條新聞:北京路挖出三朝古路面。
我們昨天還站在它的前面觀看,卻渾然不覺。放下報紙,我們再次趕往北京路。這時現場已經大不一樣了,就像掀開了一張歷史的臉,古路面慢慢的出現,呈現在了我們眼前。
從橫斷面上可以看到,依次排列著民國,明、清,宋代的路面,不同的材料和鋪設方式很容易讓人把他們區別開來。
上面的一層是民國時期的路面,中間是明、清時代的路面。下層的是宋代路面,由一塊塊青灰磚豎排而成,鋪設方式與明清的路大不一樣。路面上還依稀可見車轍的痕跡,可以想見當年路上車如流水馬如龍的景象。雖然年代久遠路面破損嚴重,但還是能看到這些凹凸不平的大坑。考古人員告訴我們,在宋代的路面下沒有發現生土,意味著下面可能還有路。我們開始驚嘆這次巧遇。
老廣州都知道,今天的北京路以前叫永漢路,是由珠江上岸進入廣州城的官道。也許當年趙佗就曾穿著五彩的越服在這條路上招搖走過。史書記載,後唐時期,廣州城擴建,這一帶就被規劃為了廣州的商業區。北京路的一邊是居民區,一邊是一排排的商鋪。可見這時的廣州就已經定下了發展大都市、大商都的政策,已經能初步見到商都的面貌了。
沒過幾天報紙上又登出了一則新聞:北京路驚現拱北樓樓基。
雖然天下著雨也淋濕不了我們的興奮,因為這個已經消失了百餘年的門樓是廣州城的另一個標誌,找到了它就找到了廣州古代城市的中心
我們第三次來到了北京路。在考古工地上,人們從一個個洞裏挖出的黑泥原來是腐敗後的木質材料,這一定是原來城樓的木制地樁了。
拱北樓有兩個並列的大門,老廣州也叫它“雙門樓”。元代,拱北樓上放置了一個報時器,就是這個元代工匠們製作的銅壺滴漏,這座古代的時鐘被放置在了城市的重要位置上--城市中心。元、明、清三代的更夫都是根據它來打更,向全城百姓報時的。
廣州城歷朝歷代的人們不約而同的看中了這條路,也許看中的就是這條路靠近珠江的地理位置,就是這樣可以聚斂商氣的優勢。商業的發展帶動了各業的興旺,借助滾滾而來的財富,廣州城以這裡為中心向外擴張、擴張、再擴張,直到今天。
和許多傳世之作一樣,這條路最初的設計者一定想象不到,他們在把這條一千多年前規劃的中軸線留給廣州的同時,更把經世致用的商業理念也留給了後來的廣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