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騰的嘉陵江水自陜甘發源之後,經四川的群山,在重慶注入長江。當年,晏陽初先生就是從這裡走出四川,去探求救國救命的道路。在他近一個世紀的生活歷程中,有七十年為平民教育孜孜以求,奮鬥不息。
1893年,晏陽初出生在四川巴中縣一個世代書香家庭。他5歲上私塾,10歲進洋學堂;隨著知識日進、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在他心中不斷昇華。
1912年,晏陽初告別了巴蜀僻壤,來到香港深造。他先到聖德芬學校補習高中課程。憑藉自己的勤奮和天賦,成績很快名列前茅。同年9月,香港大學招生考試,晏陽初毅然報名。
重慶紅岩文學雜誌社編審 趙曉鈴:考試了以後成績很優秀,考的是第一名,各科優秀。這個時候過了幾天,香港大學的校長叫索特,就把晏先生叫去説,晏陽初你考了第一名,我們祝賀你。根據我們的規定,這個第一名就有資格申請英皇愛德華七世獎學金。這個獎學金一共是1600美金。1600美金是很大一個數字,晏先生當時非常高興,他很高興。但是索特校長又説,根據這個規定,我們這個獎學金只能頒發給英國人,一定是英國的屬民,你願意做英國的屬民嗎?晏先生就搖了頭。他説校長這個獎學金很好,但是我作為一個中國人,我付出的代價太高了,我不願意付出放棄我的國籍這樣的代價,來獲取這筆獎學金。
1920年,在美國耶魯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的晏陽初回到了祖國。他不去做官,不到高等院校任教,深入中國社會底層,進行社會調查,足跡遍及19個省。
晏陽初調查了中國的平民生活,和他們受教育的狀況,發起組織大眾教育聯合會,並在長沙等地舉辦平民學校。平民學校以勞工、學徒、失學青少年為主要對象。他還主持編寫了國內最早的成人白話識字讀本。1923年,晏陽初提出了"除文盲、做新民"的口號,先後在華北、華中、華南等地開展義務掃盲活動。1926年,晏陽初先生率領一批有志於鄉村建設的高級知識分子,深入到河北定縣推行平民教育,被人們成為"博士下鄉"。
重慶紅岩文學雜誌社編審 趙曉鈴:從北京到定縣,從一個大城市來到一個大農村,去做鄉村建設工作,這個變化是很大的。尤其是他的教授們的夫人,還得帶著孩子下鄉。當時中國農村是非常艱苦的,不但沒有電燈、電話、沒有抽水馬桶,連住的條件都是很差的,吃的條件都是很差的,他們的孩子還得跟農村的孩子在一塊。
晏陽初先生畢生獻身平民教育,一直得到夫人許雅麗的理解和支持。許雅麗的父親許芹牧師是孫中山的摯友,母親是美國人。她雖然從小生長在美國,但始終把中國視為自己的祖國。在長期的鄉村建設工作中,許雅麗一直與晏先生相伴,無怨無悔,過著十分清貧的生活。
重慶紅岩文學雜誌社編審 趙曉鈴:有一次他們的孩子生了病,在學校裏發高燒,從上鋪上摔下來,摔壞了。被同學送回家,很危險。當時治療條件是很差的,晏先生和他的夫人不可能去動用鄉村建設的錢,來為自己家裏人服務。晏陽初先生對多年從事平民教育的經驗進行總結,概括為"四大教育",即以"文藝教育治愚,以生計教育治窮,以衛生教育治弱,以公民教育治私"。1943年,為表彰晏陽初先生為平民教育事業作出的傑出貢獻包括美國、加拿大在內的西半球幾百所高等學術機構代表,在紀念哥白尼逝世400週年大會上,一致評選晏陽初為全球十位最具有革命性貢獻的偉人之一,與大科學家愛因斯坦等齊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