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普通的上海家庭,陳海波和妻子都是土生土長的浦東人。
在這個家裏最吸引人的就是他們的陶瓷收藏。那種對陶瓷收藏的專注與熱情代表著上海收藏家的普遍心態
採訪:我從小就喜歡藝術,也學過畫畫,但是最終沒有走上藝術之路。一次偶然的機會使我有幸接觸到我們中國的陶瓷,我當時去景德鎮工作,在景德鎮的地攤上面開始慢慢接觸景德鎮的陶瓷文化。最讓我失望的還是對陶瓷的歷史,陶瓷的知識,了解的不夠。在這個當中呢,其實自己也花費了不少,也走了很多的彎路,中國陶瓷的歷史源遠流長,歷代都出現了不少名窯和優秀的陶瓷名品。與陶瓷的生産相伴隨的,就是一部陶瓷收藏的歷史。尤其是晚清以後,有感於時代變革的衝擊,陶瓷收藏和其它古董收藏一樣逐漸興起。
陳海波迷上陶藝,與幼年時期受到家人的藝術熏陶分不開。一旦接觸這意趣橫生的陶藝品,便有不解之緣,從中獲得了不少樂趣。
後來有幸在95年的時候,開始認識到這些陶藝界的大師、教授,有幸和他們接觸,從而轉變了我的收藏的歷程,也就是我結束了古陶瓷的收藏,轉而轉向現代陶藝的收藏。陳海波的陶瓷收藏品種繁多,他與不少陶藝家結下了深情厚誼。而每一件作品的後面,都有一個收藏的故事。同期聲:比如像我這邊這幅作品,這幅作品呢,當時是我在雜誌上看到的這幅瓷板畫,當時我就心裏很感動,這塊瓷板畫我太喜歡了,所以當時我就有這樣的想法:這塊瓷板要收到手。然後我從98年開始就一直在找這個作者,花了有一年多的時間終於找到作者,但是他説作品已經沒有在他手裏了,於是我跟作者提出能否給我重新複製一塊,其間我一次次總共拜訪了五、六次,最後還是沒有如願。今年,我到景德鎮,在一次偶然的機會突然發現了這件作品,當時我是大喜,而且我如願地將這塊板子收到我家裏來。為了自己的愛好,陳海波的如願付出艱辛與代價。他熱衷於陶藝的收藏與推廣,將自己經營的企業交給親屬託管,而他的妻子、女兒也十分支持他。小小的家庭空間正有廣闊的視野。同期聲:上海收藏陶瓷這個方面,隊伍越來越擴大,有的人寧願自己不買房子、也不買車子,把錢積存起來全部買陶藝,這種人大有人在。他就是把中國的現代文化、現代陶藝把它收購起來、集中起來,産生了了什麼效果呢,産生了、保護了中國的文化,保護了中國的現代陶藝。20世紀二三十年代初,上海曾被稱作中國最大的收藏市場,其中奇珍古玩、西洋珍品,林林總總,包羅萬象,盡顯海派收藏“精緻”和“典雅”的風格。
這一件件藏品,是無聲的語言,生動的故事,傾吐著主人公的歡樂與悲哀。
有位德國歷史學家訪問上海時説:“我們現在有的,你們將來都會有;而你們現在有的,我們永遠不會有。”這些民間收藏館,正精心珍藏過去的歷史,給子孫後代留下另一份財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