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首頁     歷史中國     魅力中國     今日中國         



[南寧]與銅鼓的對話


  編導:董鑫 攝像: 俞樂觀

  這面世界上最大的銅鼓是廣西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它直徑達165厘米,重300公斤,被稱為世界銅鼓之王。據説中國收藏的銅鼓已達1500余面,而廣西博物館就藏有360多面,成為世界上收藏銅鼓最多的博物館。銅鼓源遠流長,影響深遠,古代是權力和財富的象徵。早期的銅鼓,據説是從做飯的鍋,也就是被稱作陶釜的炊具演變而來。在雲南楚雄萬家壩出土的銅鼓,底部就還留有煙熏的痕跡。

  採訪: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研究員

  中國古代銅鼓研究會理事長 蔣廷瑜

  “銅鼓最早是作為一種炊煮用具,就是煮飯的鍋。一般的我們現在設想當時吃完飯以後,大家高興了把它翻過來敲出響,一邊敲,一邊跳舞,作為娛樂,所以後來發展成為銅鼓,等於把做飯的功能去掉了,專門用來做娛樂的工具,而娛樂的工具,後來發展到一種祭祀用的樂器。”

  在壯族先民看來,銅鼓聲可以與神溝通,當然也能與死去的人溝通,因此銅鼓在奴隸社會被用來祭祀和慶典之用,自然也就從樂器上升為禮器,成為統治者權威的象徵.這時候的銅鼓變得既珍貴而又神秘。

  這是在雲南晉寧石寨山出土的銅鼓儲貝器,以桿欄式樓房作為祭臺,一個人被綁在祭祀的銅柱上,無助地等待著那最後的時刻,而主持祭典的女巫周圍陳列了多達16面銅鼓。這時的銅鼓就是權力的象徵。鼓在權威在,失去了銅鼓,就意味著失去了統治地位,這和中原地區的銅鼎文化頗為相似。鼎,在中原地區是貴族的專用品,一般平民不能擁有,所謂“禮不下庶人”就是説平民無權用鼎,鼎是王權的象徵。

  採訪:廣西民族學院教授 萬輔彬

  “皇帝講話叫一言九鼎,建國叫立鼎,遷都叫移鼎,如果改朝換代叫革故鼎新,如果想要篡奪權力叫問鼎,所以這個鼎在古代作為權力的象徵是大家公認的,但是鼎的文化功能比較窄,不像銅鼓。銅鼓它的社會文化功能更加豐富,除了作為權力的象徵以外可以作為祭祀用, 作為娛樂用,後來銅鼓到了土司的權力逐步逐步消失的時候,銅鼓又回到民間,作為樂器使用。”

  正是因為鼎的作用比較單一,魏晉以後就不再是權力的標誌,而銅鼓卻因為音樂的功能保存了下來。今天壯族大部分村寨都有正月初一至十五敲銅鼓的習俗,據説不同的需要可以敲擊不同節奏的鼓聲,人們便可根據鼓聲採取相應的行動。

  銅鼓和銅鼎都是人類技術發展到了大規模鍛造青銅器的時候産生的,無論是技術設計和藝術水平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過去,一些來自廣西慶遠府的鑄鼓匠師走村串寨,哪需要就在哪安爐鑄造。正是這一代又一代地鑄造,一代又一代的流傳,才有了如此眾多的銅鼓,但遺憾的是銅鼓鑄造的傳統工藝已經失傳,如今再也沒有人會鑄造銅鼓。

  為解開這面世界上最大的銅鼓王的鑄造工藝之謎,有關部門多次撥款數十萬元人民幣,用於複製一面銅鼓王,10年當中複製了三次,但都沒有完全成功。

  採訪:廣西民族學院教授 萬輔彬

  “三次都沒有算完全成功,第一次是氣割、冷割,鼓面和鼓身都不成功;第二次鑄的時候,把鼓面鑄成功了,鼓身沒有成功;第三次鑄的時候,鼓身鑄好了,鼓面沒有成功。現在我們把第二次和第三次鑄的鼓面和鼓身焊在一起,不懂行的人以為和真的銅鼓一樣。現在也可以敲,和原來的銅鼓王幾乎是可以亂真。”

  銅鼓是中國古代南方民族的重要歷史文物,現在仍在使用銅鼓的民族有壯族、布依族、侗族、水族、黎族、仡佬族、苗族、瑤族、土家族和彝族等。雖然時光穿梭,但雄渾的銅鼓聲卻千年不絕,至今響徹在這些少數民族的村寨中,被學者譽為使用銅鼓民族的歷史百科書。

  採訪: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研究員

  中國古代銅鼓研究會理事長 蔣廷瑜

  “銅鼓應該是使用銅鼓民族的歷史的一種百科全書,可以從它上面獲得很多使用銅鼓民族的信息,歷史信息,比如説你是從美學角度看銅鼓的話,你就可以看到它經過繪畫、雕塑這方面的發展進步,某個時期達到什麼水平;從音樂角度來研究銅鼓的話,各個時期,各條流域,各個不同的部族,它的銅鼓,它的音樂的聲音也不同,所以都可以從這裡吸取到它的營養,來進行研究當時的歷史文化。”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