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導:董鑫 攝像: 俞樂觀
作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首府,南寧,這座中國南部的邊陲重鎮,一向都是政治、軍事要地。
歲月悠悠,從晉代大興元年興郡建縣算起,南寧已經在不斷變遷的時光隧道中走過了1600多年的歷史。
在實行郡縣制的年代,今日的廣西境內分為許多郡,彼此之間互相平行。在唐朝的貞觀八年,南晉州更名為邕州,這使南寧在歷史上第一次成為了廣西的首府,這也是南寧簡稱“邕”的由來。
採訪: 壯族學者 覃乃昌
“為什麼邕州叫邕,很多人都解釋不出來;為什麼叫邕江?邕,是壯語裏面的匯合的意思。邕,三個江,三條江在頭上,下面是邑,邑,就是指城址或者是一個行政區域,是這麼一個地方。”
穿城而過的邕江是由左江、右江匯合而成。從左江的上遊可以進入越南,從右江可以到達雲南、貴州,順江而行則可以到達廣州。這一典型的軍事地理要素,使南寧成為歷代王朝的兵家必爭之地。
唐朝武則天時期,有個大臣叫宗秦客,非常佩服武則天的治國才能,曾勸武后當皇帝,並別出心裁地製造了12個新字,獻給武則天。 宗秦客知道皇太后名照,就把照字造成上明下空,即“曌曌曌”,表示日月當空。國家的“國”字則造成一個疆界圍著八方的土地等等。這些字後來被武則天採納,並下令全國通用。
今天,南寧市上林縣智城垌遺址遺存了一塊唐代名為“六合堅固大宅頌”的石碑。碑文的文字主要是歌頌大唐盛世、萬年昌盛的內容。在這塊石碑上專家發現了武則天頒布天下的這些自創字。當時的京城長安距離南寧幾千公里,這些文字又是怎樣傳到這裡的呢?
採訪:廣西社會科學院壯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潘其旭
“若夫仰觀天文有日月星辰之象,日、月、星、辰是武則天造的字。俯察地理有丘瀆山河之鎮,這裡缺了幾個字——地坤。”
採訪:廣西社會科學院壯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潘其旭
“武則天往往會突發奇想,比如説對我們中國文字,她發現一些我們常人意想不到的事。比如説,她對射字和矮字這兩個字,她就認為她的看法和我們不一樣。她認為可能我們現在後人把射字和矮字給讀反了,身和寸,寸身應該讀矮,這個應該念矮。這個委矢,應該念射箭的射。另外一個,她認為這個地字,土地的地字,一個土一個也,她認為土也不光是土,還有水還有山,所以她就造了一個地字,叫山水土地,那麼這個字在我們智城碑裏就刻有這個字。”
武則天第一次通令全國修改的12個字當中,在這塊韋姓少數民族首領樹立的碑上就有6個字,分別是天、地、日、月、星、年。在很短的時間內,在交通異常不便,在沒有現代化通訊設備的條件下,長安城內皇帝造得新字為什麼這麼快就能刻在這塊石碑上呢?
採訪:廣西社會科學院壯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潘其旭
“那個時候為什麼傳那麼快,也就反應了當地廣西少數民族首領和中央王朝關係非常非常密切,經常有交通的關係,文化交通, 所以從這個碑上可以反映出來了。”
到了宋朝初年,南寧仍稱邕州。1991年,在南寧邕江附近出土了一枚宋代官印,上面刻有廣南西路駐泊兵馬都監銅紀等字。宋代銅印在廣西發現尚屬首次,非常珍貴。
印文中“駐泊”二字就是駐紮的意思。公元960年,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宋朝。為剝奪地方的兵權,他採取的一條最基本的措施,就是挑選天下精兵,充實中央禁軍,將全國的相當部分精銳部隊集中到京師。中央禁軍輪番外出“更戍”。禁軍戍邊,採取輪流更替的辦法,使禁軍“將不得專其兵,兵不得知其將”,從而達到既征討天下,又使皇帝緊握兵權的效果,在南寧出土的這枚銅印,無疑就是北宋王朝派遣禁軍駐紮邕州的遺留之物。
到了元代末年,邕州改稱南寧,意為南疆安定,廣西也正式稱為省,名字是“廣西行中書省”,直到清朝才稱為廣西省。
今天的南寧已成為廣西政治、經濟、文化、金融、信息中心,是西南最重要的城市之一。50年來,南寧的市區面積從4.5平方公里發展到1800多平方公里,市區人口從9.2萬發展到130多萬,躋身於中國城市50強,同時也應驗了共和國締造者的英明預見,背靠大西南,面向東南亞,成為大西部開發最重要的出海口,經濟實力與日俱增。
夜晚,華燈初上時,一條條南北大道縱橫全市,一棟棟高樓大廈林立街區,南寧更像一顆鑲嵌在中國南疆的明珠,發出耀眼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