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導:陳巍 攝像:朱奕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統一了中原,進而又兵分五路向長江以南進軍,統一了嶺南。嶺南主要是指越城嶺等五座山嶺以南的地區,也就是今天中國的廣東、廣西一帶,潮州就處在這裡。
在秦之後的幾個朝代,這裡曾先後設揭陽縣、海陽縣、義安郡等,到隋朝的時候,撤郡設州。公元591年,這裡因潮水常漲至金山邊,因此就以潮水往復為名,稱這裡為“潮州”,州府設在海陽縣,也就是現在的潮州城,海陽即“大海之陽”,也就説它在大海的北邊。
以後的歷朝歷代,大都沿襲了“潮州”這個名稱,雖然所轄的地域不盡相同,但潮州城卻一直是郡、州、路、府官衙的所在地,也是粵東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同它的名字一樣,潮州的歷史也和水結下了不解之緣,流淌在潮州城內的韓江串起了潮州的興衰榮辱,波濤洶湧的南海又把潮州的歷史無限延伸。
韓江流經粵東、閩西和贛南,在公元九世紀唐朝大文學家韓愈被貶到潮州的時候,它還被稱為鱷溪,江上一度鱷魚橫行。
從韓愈開始,唐宋期間有很多治世名臣來到過潮州,他們對鱷溪進行了多年的治理,終於使它成為粵東水上運輸的大動脈。後世為了紀念最早對鱷溪進行治理的韓愈,就把這條江改稱為韓江,韓江兩岸也逐漸發展起來。
到了宋代,潮州城的南、西、北三個方向先築起了城墻,接着,在韓江的西岸築起了潮州城的東城墻。
採訪:潮州市文史委員會主任 曾楚楠
“最早它防敵的功能是為主的,但是到了明清以後,隨着上游水土保持做得不好,洪水一氾濫,結果大水經常要漫進城裏,所以它發揮功用,變成一個城堤,好像一個堤防一樣,所以元朝人有時候把它叫做“堤城”。由於這個獨特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所以在我們中國各個古城墻裏面,它既起防禦作用又起防洪作用的這樣的堤城,還是比較少見的。”
隨着時代的變遷,潮州城的其他幾部分城墻都已無從尋覓,但惟有這段東城墻因為韓江而保留了下來。
在韓江上,還有一個同樣建於宋代而保留至今的建築,它就是廣濟橋。廣濟橋開始修建的時候,韓江已經成為潮州地區通往外界的重要水上通道,南來北往的船隻,東去西來的商隊穿梭於韓江之上。在此後的幾百年裏,廣濟橋因為潮州在粵東地區經濟影響的逐漸擴大而變得越來越重要。
尤其是在明清時期,韓江兩岸因為交通的便利,農業、手工業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潮州的方言、戲曲、音樂甚至飲食也都逐漸形成體系,自成一家。
在潮州一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韓江給潮州城帶來了經濟繁榮與文化昌盛,而南面的大海不但沒有阻隔住潮州人發展的腳步,反而為他們提供了無限的空間。從宋代以後,就有潮州人利用海上貿易的便利走向了世界各地,到目前,在海外的潮州籍人就有二百多萬。但就如同潮水一樣,潮州人不論走多遠,不變的都是對“家”的眷戀,所以,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有潮人的地方就有潮州文化。
從秦始皇統一嶺南到現在已有兩千多年了,在這悠悠的歷史長河中,潮州就猶如一葉小舟,順着涓涓溪流一直歸入大海,從一個遠離中原的蠻荒之地逐漸發展成為經濟、文化發達的嶺海名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