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導:宮一寧 攝像:高嵩
坐落在長春市南部的東北師範大學,是一所有著50多年曆史的高等學府。它最早的名字叫東北大學。
1945年8月,日本投降,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勝利結束。中共中央和毛澤東決定,挺進東北。在這裡展開政治、軍事鬥爭。並且發展文化教育,建立一所共産黨人自己的大學,東北大學。
10月25號,在延安,毛澤東親自接見了當時延安大學的校長周揚和副校長張如心,把創辦東北大學的任務交給了他們。這樣,周揚任隊長,張如心任副隊長,加上延安大學的部分幹部、教師組成的建校隊伍,開赴了東北。他們的行軍編號是“松江支隊第四大隊”。
1946年,著名作家舒群、詩人張松如、病理學家白希清也先後加入了創辦東北大學的隊伍。
由於東北大地戰火紛飛,校址最初選擇在了遼寧的本溪,這時的校長是張學思。
這可以説是新中國第一所共産黨領導的人民的大學。她為東北廣大青年學生提供了學習革命理論的基礎。引導他們走上追求真理、為人民服務的道路。
1946年,正是國民黨向東北大舉進攻的時候,東北大學的師生,幾經週折,在6月1日又轉移到了黑龍江省的佳木斯市。佳木斯市位於東北的北部,山水環抱,是一座秀麗的城市,並且當時被譽為“東北的延安”。由南到北的轉移,歷時三個月,學校邊行軍、邊學習、邊宣傳、邊招生。經過長途跋涉的學生們,覺悟提高了,學校隊伍也壯大了。
1947年初。學校根據中共中央東北局的指示,“走出城市、走出洋房子,穿上農民服裝,到農村去”,組成了農運工作隊,參加了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鬥爭。學生們不僅參加農村的大生産運動,還拿起武器配合部隊剿匪,東北大學的許多學生就是犧牲了在土改鬥爭第一線的。這是張建堂烈士他犧牲的那個村子後來改名為建堂村,永遠銘記著東北大學的光榮。
(東北大學在佳木斯市停留的兩年中,共培養了三期學生。為東北解放區的建設,為解放戰爭的勝利輸送了大批人才。)
東北大學在經過與吉林大學等幾所學校合併後,在全中國解放前夕,1949年的7月遷到了長春市。校址設在長春市人民大街的南面。
從佳木斯市到長春市,經過幾年的調整和積累,學校建立了統一的正規教育制度,把當初的短訓班,轉變為了真正的高等學校。1950年4月1日,東北大學更名為東北師範大學。
東北大學的校長張如心、和副校長張德磬改任東北師範大學的正副校長。張如心校長在開學典禮上作了題為《做一個人民教師是否光榮》的報告。他就是當年遵照毛澤東的指示到東北創辦大學的張如心。
至今,老校長張德磬還記得當年的報告。報告裏有這樣一句話:師範教育就等於工業中製造生産工具的重工業。50多年過去了,東北師大的校長已經換了好幾任了,幾代人的努力使它成為了一所具有相當規模的新型師範大學。
採訪
東北師範大學校長 史寧中
“東北師範大學一直被譽為人民教師的搖籃,它主要是為中國的基礎教育服務,這樣它一般要做三件事情,一個是培養好的人民教師,還有一個對教育進行,特別是基礎教育進行研究,還有一個就是為國家制定基礎教育政策提供一些參考。”
現在的東北師範大學設有6個學院,29個係,和諸多的本科專業、專科專業。可以培養專科生,本科生,直博士生。在校的學生和教職員工近20000人。
採訪
東北師範大學校長 史寧中
“我們學校在治校的方略中又提出這樣的思想,就要叫做教育教學是立校之本,科學研究是強校之本,依法行政是治校之本。”
學校不僅可以培養中等和高等教育需要的專門人才,還具備很強的科學研究力量。
採訪
東北師範大學遺傳與細胞研究所所長 黃百渠
“我們這個研究所是屬於東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命科學學院本部呢,它以本科生的教學為主,我們這邊以科研為主,但是我們是有非常有機的聯絡的,本科生很多的畢業論文試驗都是在我們這兒做的,我們很多研究生,碩士生、博士生的生源也是從那邊給挑選出來的。”
這是一座象徵著生命的雕塑,昭示著人民教師的使命,更昭示著一所培養教師人才的大學的使命。
採訪
東北師範大學校長 史寧中
“東北師範大學未來怎麼發展,後來我們提出叫做“一個特色、三個一流”,所謂的“一個特色”就是一個鮮明的為基礎教育服務的辦學特色,一所好大學必須有它的辦學特色,“三個一流”就是指一流的教育教學;一流的學術氛圍;一流的科學管理。”
這所當年迎著紛飛的戰火,在東北大地上誕生的大學,今天正在全力以赴的向著國際一流大學的目標邁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