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導:李春麗 攝像:杜建濱
廈門是中國著名的僑鄉。早在二十世紀30年代,廈門就成為著名的華僑城和華僑岀入境的重要口岸。據1990年相關統計資料顯示,移居東南亞美國、加拿大等四十三個國家和地區的華僑、華人有35萬人,居住在廈門的歸僑和華僑、華人眷屬達25萬人。
採訪:《廈門市誌》主審 洪卜仁
“廈門過去都是自然經濟主要是從事農耕跟這個打魚,發展很慢,那麼要發展就要向外,而廈門這麼個沿海,跟這個海洋接觸,廈門人有種冒險的精神。向外擴展向外發展這麼一種精神。這個就造成廈門很早,我們能夠看到的族譜從元朝末期就已經有人到海外去了。”
公元1684年,清政府取消了禁海令,在廈門設置海關,廈門已開放為“通商口”,從而使廈門的海上貿易呈現了空前繁盛的景象。隨著海路暢通,廈門和閩南一帶的人越來越多移居海外,形成了第一次移民高潮。
採訪:《廈門市誌》主審 洪卜仁
“一個人到了南洋以後,他能夠有這個謀生的機會,能夠安定下來定居下來,那麼他就開始從家鄉帶了一些人出去,寫信來安排到他們那邊去工作,因為他們很清楚家鄉是衣食不濟。”
鴉片戰爭以後,清政府的腐敗與西方列強入侵,迫使大批貧民到海外謀生。加之西方殖民者掠奪東南亞地區工業原料需要大量勞動力,西方的人口販子將廈門的大批貧民販賣到海外作“苦力”,從而形成第二次岀國浪潮。1938年5月廈門被日本佔領,迫使大批貧民逃往海外,形成第三次移民高潮。
採訪: 新加坡歸僑陳毅明
“我的印像是老搬家、剛來就搬了七個地方、為什麼老搬家呢,我父親有一句很典型的話我永遠記住、他説我們那個包袱,就是衣包包是挂在門拴上的,什麼時候要走拿起來就走,什麼時候老闆不要了,叫我們走那我們就走。”
陳毅明至今還記得父親站在海邊告訴她,在海的南邊就是祖國唐山的情景。
採訪:新加坡歸僑 陳毅明
“我就問我爸爸説我們什麼時候回唐山,那他説等南風起的時候,那我説南風什麼時候起啊?他就開始哭了他説等爹有錢的時候。”
旅居世界各國的華僑,歷經艱辛,用他們的勤勞和智慧與當地人民融合在一起,共同創造財富。很多華僑在富裕起來後,紛紛回國投資建設廈門,二十世紀二十年未到三十年代初,累計投資8000萬銀元。
採訪:《廈門市誌》主審 洪卜仁
“廈門的這些街道中山路這些老街思明南路北路,大同路等等資金來源全都是華僑投資的。”
辛亥革命從後,以陳嘉庚為代表的華僑投資辦學蔚然成風,成為廈門近代教育發展史上的重要組成的部分。新中國成立之後許多華僑回國參加祖國的建設,陳毅明至今還記得自己回到祖國的情景。
採訪: 新加坡歸僑 陳毅明
“我們那時候開始升旗把五星紅旗升起來,我是旗手之一,當時的感覺就是我終於回來了,不會做番鬼了。”
幾十年過去了,至今民族英雄陳化成的後代陳慧瑛對於自己回到廈門的人生選擇無怨無悔。
採訪:華僑作家 陳慧瑛
“人生路很多,大概你自己選擇的只有一條吧,那麼我這種情懷、就是鄉土情懷、故土情懷、就是在我們心裏好象揮之不去吧。”
在廈門市的華僑博物院裏,陳列記載了華僑凝重輝煌的歷史,每天有許多人前來這裡參觀。
採訪:外地遊客
“中國人的一種自強不息的一種精神、這當中倍受感染和鼓舞,他們為我們的祖國、我們的民族確實做出了無私的奉獻看完後我挺感激的也挺受感動的。”
一代又一代華僑,懷著對祖國的赤子之心、故土的眷戀之情,不斷致力於廈門的投資建設,他們正在和曾經的努力將和現在和將來的廈門深深地融匯在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