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導:肖白 攝像:張軍濤
隔水相望的這一片典雅的建築群就是廈門著名的集美學村,它是1913年陸續開始創辦的,到今天已經有整整90年的歷史了。這些學校包括小學、中學、大學、幼兒園等等,總共有幾十所,門類齊全、層次多樣、規模宏大,設備完善。
談到這些學校人們永遠不會忘記一個偉大的名字—陳嘉庚
陳嘉庚先生1874年出生於福建省廈門市的集美鎮,17歲時赴新加坡從商,成為一個出色的實業家,被譽為“橡膠大王”。人們都知道他一生傾鉅資辦學,但卻可能很少知道他生活的儉樸。
採訪 :陳嘉庚研究會副會長 陳少斌
“陳嘉庚先生的辦學精神,他的思想基礎是為了培養人才,建設祖國,富強祖國,而不是為個人目的。所以,他首先在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的影響下,1910年參加同盟會,參加同盟會以後他就抱著振興中華,要辦兩件大事。一件是振興實業,一件是普及教育。所以,他一方面在南洋拼命地做生意,積極地做生意,努力的賺錢辦學校。一方面在國內興辦各級各類的教育事業。他曾經這樣説過,教育的經費要靠實業,沒有實業教育的經費從那裏來?而反過來實業的人才要靠教育,沒有教育實業人才從那裏出?總而一句話他的財産不為兒孫。”
陳嘉庚辦實業賺的錢都用來辦學校,培養人才。而他個人的生活卻非常節儉,他1918年給集美學校的學生作報告的時候説,他在新加坡每個月除正常費用外花費不到兩元。
新中國成立後他回國參政議政,國家給他定為三級工資,每月工資加上地區補貼是539.80元錢。但是他每天只拿出5角錢即一個月15塊錢作為他個人的生活費,其它都用作建校的費用。
他穿的、用的都是破破爛爛,一些衣服、帽子、鞋子都要穿幾年、十幾年。他故居有個蠟燭臺,沒有點完的蠟燭還保留著。
採訪 :陳嘉庚研究會副會長 陳少斌
“當時我們這邊的電廠晚上十點鐘停電。停電以後他還要處理生活和工作。他就撿了一個破杯,破掉提鉤的杯倒轉過來點上蠟燭作蠟燭臺。我們在他身邊的幹部就勸他説,你這個燭臺不好看。你接待的不是將軍、首長、就是海外的大華僑,這個不雅觀,買個新燭臺換了。幾次給他進言他都不要,他不但不要反過來還教育我們的幹部説:該花的錢幾千幾萬都得花,不該花的錢一分錢都不能浪費,説出了他一生用錢的原則。”
陳嘉庚先生一生創辦的學校總共有118所,他把自己所有的錢都用在了教育上。
“歸來堂”是遵照周總理的指示建成的,象徵著海外華僑不忘故土、不忘家鄉。
“嘉庚公園”是陳嘉庚先生1961年逝世後,人們為紀念陳嘉庚先生而興建的。
陳嘉庚先生贏得了人民的尊重與愛戴,因為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説:他所做的事情都是為老百姓而不是為他自己。毛主席讚譽陳嘉庚先生是“華僑旗幟、民族光輝。”
陳嘉庚留給後人的不僅僅是他所創辦的學校,他的精神更是教育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
現在的集美學校、廈門大學等都已發展成為現代化的重點院校,陳嘉庚在海外的資産仍然是這些學校的永久經費。
陳嘉庚的業績和他的精神都將是永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