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首頁     歷史中國     魅力中國     今日中國         



[廈門]《摩崖石刻見證歷史》2003-60(181)


  編導:張琳 攝像:劉才雲

  傳説中國的文字是由古時一個叫做倉頡的人,為了更好的與鬼神溝通、交流而創造出來的。大概有後人把書寫的文字稱之為“心畫”也是由此而來的吧!古代的典籍中有不少所謂伏羲氏作“龍書”,皇帝作“雲書”少昊作“鸞鳳書”等等的神話故事記載,是將文字的書寫形式藝術化的體現。然而傳説終歸是傳説,但人們將文字書寫附麗於各種具有美感的自然之物上的習慣卻是從古到今都有的。而將書寫藝術刻於天然的崖石之上的摩崖石刻,更是將中國的文字書寫藝術在大自然的瑰瑋奇麗中張揚到了極至。

  採訪:廈門市鄭成功紀念館副館長何丙仲

  “摩崖石刻在中國是一種傳統藝術,它在史前文化,用岩畫來表現一些刻畫文字,來表現一些內容。”

  美麗的海島城市--廈門。自古以來,就是海有崖、山有岩,人們出門見石,踏石走路的地方,這就為摩崖石刻,這一特殊的藝術形式,造就了一個天然豐富的載體。於是從明代開始,多少文人墨客、風儒雅士在此留下了千古文章,警世名言以及史實記事。

  採訪:廈門市鄭成功紀念館副館長 何丙仲

  “摩崖石刻既有書法美,又有它的文學藝術,更多的是它的史料價值,因為它跟整個社會經濟,社會生活緊緊相關,那我們廈門應該説作為一個港口是明朝末年就開始有摩崖石刻。”

  因為廈門特殊的地理位置,所以造就了它一段段特殊的歷史;因為這些特殊的歷史,於是它的文化背景也就有了特殊性。那麼作為廈門文化形式之一的摩崖石刻,它在內容上,自然的也就會有一些自己的特色。但不管怎樣,經過歷史變遷的今天來看,它起到的都是見證歷史的作用。

  採訪:廈門市鄭成功紀念館副館長 何丙仲

  “我們廈門的摩崖石刻有三個特色。一個特色,我認為是保衛海疆;第二是我們這裡還表現一種,就是説我們對臺的關係;一個就是僑,這是我們廈門的一個特色。”

  秦始皇建“萬里長城”是為了邊防的需要;明洪武帝築“海上長城”,則是為了鞏固海防。六百年前,廈門城就是在此前提下建起的。從將中國大陸歷史轉向了海洋歷史。而作為“海上長城”重要門戶之一的廈門,“反侵略文化”應該是其歷史上最重要的一頁篇章。

  17世紀隨着大航海時代的到來,當時繼西班牙、葡萄牙之後新的海上霸主荷蘭人,經常向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進行騷擾和侵略。

  採訪:廈門市鄭成功紀念館副館長 何丙仲

  “我身後這個地方就叫做虎溪岩的摩崖石刻,這裡有兩方詩叫做“攻剿紅夷石刻”“夷”就是當時指的荷蘭人。題刻時間是天啟癸亥,就是1623年。1623年在福建軍民的反擊下,那這些荷蘭侵略者沒有得逞,那當時的一些官員,就在這裡題刻、記載當時我們打了勝仗的一個歷史見證。”

  廈門的對外開放,許多人都認為始於“鴉片戰爭”的“五口通商”。其實不然,早在此之前的民族英雄鄭成功“以彈丸兩島抗天下雄兵”時佔據廈門,實施打開國門開展東西洋貿易、以商養戰的策略。可以説鄭成功在閩南地區乃至中華文化史上譜寫的是一曲壯烈的“勵精圖治、富國強兵”之歌。

  採訪:廈門市鄭成功紀念館副館長 何丙仲

  “這是鄭成功的書法,想不到他的書法是非常好,他寫的是行草,“禮樂衣冠第,文章孔孟家,南山開壽域,東海釀流霞”這是一般應酬的一般文字但是他的書法在這裡表現得非常充分,他的書法很圓,筆觸很圓(潤),但是很遒勁,他的行氣整個書法的貫行,表現一種書卷氣,儘管他是一位叱吒風雲的民族英雄,但是他有他的作為,一個讀書人的書卷氣在這裡表現出一種英氣勃勃。”

  《台灣府志》説“臺郡、廈島、鳥之兩翼。”意思是説把廈門和台灣比喻為“鳥之兩翼”,可見其關係之密切。1894年甲午戰爭後,由於清庭的腐敗無能,台灣割據給了日本,許多不甘腆顏事故的台灣人士紛紛南渡,回到內地,避居閩粵各地,那個時候他們就像一群丟失了家園的孩子,拼命地在找尋媽媽的懷抱。而廈門就是他們棲息的港灣。

  這幅“古避暑洞”抒發的就是作者的一種愛國情懷。所謂“避暑”即“避難”之意,意思是説作者將此處看作是躲避戰亂、侵略、紛爭之地。

  採訪:廈門市鄭成功紀念館副館長 何丙仲

  “這個叫施士潔,他是台灣很著名的詩人,他寫過很多詩,在台灣很有影響.1895年當時台灣割讓,根據《馬關條約》割讓給日本,清政府割讓給日本。施士潔他們這些愛國詩人不願意當亡國奴,就內渡到大陸,定居在廈門鼓浪嶼。”

  如果説《馬關條約》的簽訂,使得台灣不少有識之士回歸尋找庇護,那抗日戰爭的全線爆發,台灣愛國人士踴躍的加入,那就應該是一種回報和捍衛祖國之意。而兩岸人民同仇敵愾地打擊侵略者更是將臺廈鳥之兩翼的關係表現得更為突出。

  採訪:廈門市鄭成功紀念館副館長 何丙仲

  “我身後這兩個字“復疆”就是恢復我們中國的國土。他對抗日戰爭的勝利表現出無限的高興。李友幫在1936年在抗日戰爭前夕,他在我們大陸的浙江義務組織了台灣抗日義勇隊,投奔了我們的抗日戰場,英勇殺敵,他是一個我們非常值得紀念的台灣同胞。”

  瀰漫着硝煙的昨天、閃耀着光環的往日都已成為歷史,也許很多很多年以後的某天,今天的廈門又會成為這花崗石上所記錄的歷史;也許上面會清晰的刻着二十一世紀騰飛的城市--廈門。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