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導:趙忠義 攝像:張衝
一百年前,無錫有了造絲廠,那是無錫紡織業的起步,那時候絲來絲往靠的全是船;每家工廠都建在河邊,擁有自己的碼頭。這個造在市區梁溪河上的老碼頭,是申新紡織廠的專用碼頭,直到今天,從新疆和蘇北來的棉花還在這裡卸船。
紡織産業集團董事長 吳惠明:歷史上把無錫紡織叫做布碼頭 説明紡織在無錫的歷史是很悠久 那麼我們最老的企業已經都有100多年的了 大部分棉紡毛紡企業都有六 七十年。
無錫有了紡織業,就多了一種生存的産業,一百年來無錫紡織創造了大量的財富,也養活了大量的産業工人,在無錫的城裏和農村有許多家庭幾代人都依靠紡織這個行當生存。要保持一個行業一百年都能掙錢,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無錫紡織業在今天做到了月月都能見到紅利,這樣一個老産業用什麼樣的管理方法來保持企業的活力呢?關鍵的問題在於人,過去紡織解決了大量的人員就業,今天要用最少的人,生産出同樣質量的産品,在市場上才會有競爭力。可見企業要發展,這第一條就是有別於過去人海戰術的減員增效。
紡織産業集團董事長 吳惠明:“比如説 你生産這個杯子 如果是兩塊錢 如果它的原材料成本是一塊錢 那麼從我們紡織行業來分析 餘下的勞動力成本 佔到杯子其它成本的百分之六十多一點 這樣來講 勞動力成本佔了很大比重 原材料大家基本是一個水平的 紡織作為一個傳統産業 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産業 在這個上面勞動力成本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無錫國棉一廠的一紡車間,通過設備更新和改變原有的操作規則,車間人員減少了一半,已經當上了車間主任的王麗娟,是1970年進廠的老擋車女工,那時一個女工只能看一到一個半臺車;由於看臺水平低,斷頭多,人員減不下來,勞動力成本也就高。
一紡車間主任 王麗娟 :“我們打破了以前全國推廣的郝建秀的操做法 郝建秀的操作法是個“之”字型的巡迴操作路線 它是三條弄堂 第一 第二 第三 回過頭來再由第三條弄堂走回第一條去 就這樣的巡迴不斷的走 在這三條弄堂中間走 那麼 郝建秀的操作法 應該説在咱們中國紡織史上是一個里程碑 她很大程度提高了 中國紡織的勞動生産力 50年代全國紡織行業開始推廣郝建秀操作法,當時設備技術水平低,紡紗斷頭多,擋車女工要用最快的速度發現斷頭、接好斷頭;那麼在三排車弄裏女工不斷按之字型路線行走;而每一個車弄裏就有480個頭;簡單的説就是從第一排走過去,從第二排走回來,再從第三排走過去;正好是個之字。在行走過程中要按操作規程,不斷發現斷頭和接好斷頭,最後還要更換粗紗筒。如今,設備水平提高了,斷頭減少了,女工的操作法也要改變;不在走之字型路線,而是將車弄分成單雙數,先走單數的車弄,1、3、5、7、9等等;回來再走雙數,10、8、6、4、2;同樣是在行走中接斷頭;女工不在圍著“之”字轉,同時原來更換粗紗的工作交給落沙女工來完成;因為每一組落紗工在完成工作後都有20分鐘的空閒時間;發現這個問題後,進行了改革;將換粗紗的工作交到落紗工,這樣兩個工種都做到滿負荷。而擋車工的速度提高了,平均每個擋車工可以看25個臺,最高達到30個臺。在一紡車間每萬錠用工量可以降到60人,而全國的平均水平是每萬錠300人。這就是減員增效帶來的差異 這第二個的辦法是通過技術改造提高産品質量,這是協新集團精紡車間一位班組內部的質量檢查員,她的任務是在車間內來回走動;為什麼要在班組內安排質檢員呢?幾年來,通過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使得紡布質量大幅提高,在人員上每個班組至少減員四人,由於設備的更新,紡織每一匹布料的速度提高到原來的4倍以上,一旦布上有次點等質量問題,不及時發現;一會兒工夫,幾米的次品布就出來了,為此,在減員的同時,又新設了一位質檢員。”
“要有效的提高紡布的水平,織布機是有梭機還是無梭機這個差別很大,有梭機就象織魚網一樣來回穿梭;布上很容易起毛球,質量很難上去。1999年,協新集團向國家經貿委申請到第一期國債,總計1.22億;全部投入技術改造,去掉梭機的梭子,也整整去掉了一道工序。在國際上,用有梭機還是無梭機表明一個紡織企業的質量水準達到那一個層次”
協新紡織集團董事長 楊劍華:“因為我們現在對車間的考核 就是質量否決制 沒有質量的産量就是廢品 這個是肯定要考核的 而且我們在考核中間 首先是考核車間主任 象這種生産廢品的車間 不僅是沒有工資獎金 還要倒扣
在全國的紡織行業中有這樣一個比例,一整塊利潤中有三分之二來自江蘇,而在江蘇的比例中又有三分之二來自無錫;無錫的紡織業是一個兩頭在外的産業,也就是原材料産地在外地和産品銷往外地。即使這樣,全行業在去年實現銷售收入470多個億;佔無錫工業産值的百分之二十;由於整體水平高,無錫已經成為許多國家機關、住港部隊、香港警察、民航企業的服裝和布料定點採購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