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首頁     歷史中國     魅力中國     今日中國         



[鎮江] 《千年古街西津渡》2002-115


  編導:高躍 魯潛 攝像:高嵩 高義剛

  金陵津渡小山樓,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裏,兩三星火是瓜州。

  這是唐代詩人的《題金陵渡》。詩中的金陵渡,説的就是今天鎮江的西津古渡。

  古渡始建於六朝,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它位於鎮江市西邊的蒜山山麓,最早當地人叫它蒜山渡。

  後來因為渡口在城的西面,人們將蒜山渡改名為西津渡。

  説到蒜山,也有一段三國時的故事。當年孫權、劉備聯合,準備共同破曹。諸葛亮與周瑜在雲臺山上訂下了火燒赤壁之計,這以後,人們就將雲臺山,稱為了“算”山。

  採訪:范然 中國城科會歷史文化名稱研究會理事

  “西津古渡開始的時候,是一個軍事渡口。那麼在三國時期呢,駐有東吳的水師,它是由破山棧道形成的這麼一個渡口。那麼到隋唐時期,這裡不僅有軍事渡口的性質,而且,特別是隋煬帝開鑿了江南運河以後,長江跟京杭大運河的交會點。這裡也成為一個商業,就是大江南北商業物資的重要的集散港口。在隋唐時期,這裡就開始繁華起來。所以也就形成了我們西津古渡這麼一條街道。”

  在古街的入口處有五十三級臺階,又稱五十三坡,取自佛教五十三佛,五十三參之意。沿坡而上有多道券門,古色古香。門楣上歷代名人的題字石刻清晰可見。因為是依山而建,整條古街呈坡形弓狀,長半裏有餘,路面用石條鋪築。如今隨著長江江道的北移,當年的渡口以名存實亡。只留下石條坡道上的獨輪車轍印,記錄著古渡的歷史。記錄著老街上曾有的過去。

  老街上的建築,多含有宗教色彩。這座石塔,是江南唯一的過街塔,塔上有昭關兩個大字。塔高6.39米。塔的造型是元代喇嘛教所特有的佛塔風格。人們希望著在佛塔下通過時,念聲佛號,就算是禮佛參拜,就能祈求平安了。其實,西津渡在宋代以前就建有觀音洞和天妃廟了。元代,人們又在古街上修建石塔,不僅是在營造一種佛教氛圍,更是為了祈求保祐渡船的平安。

  採訪:中國城科會歷史文化名稱研究會理事 范然

  “相傳在秦漢時期,這裡的江面有40里寬。到了唐代江面還有20里寬,西津渡江闊浪險,所以唐代詩人孟浩然就寫過《揚子津望京口》,這首詩就説:‘江風白浪起,愁煞渡頭人’唐天保年間,這裡有上百艘民船被大風刮得沉江。那麼明代萬曆年間,有上千艘漕船被大風吹壞。所以這裡從宋代開始,就設立了義渡和救生會。”

  這裡就是當年救生會的舊址。觀音也罷、天妃也罷,都制服不了長江的狂風惡浪。為了求助遇難的人員,打撈遇險的船隻,西津渡設立了義渡局,救生會,還辟有義渡碼頭。創建之初,救生會是由官方開辦的,到了元朝是官、商合辦。清代救生會完全改為了民辦。這種紅船就是當年水上救險的專用船隻。距鎮江地方誌記載,清代這裡有一戶姓蔣的人家,一家七代人,一百四十年來開辦救生會。不僅救險,還免費渡窮人過江。由於鎮江人的義舉,後來武漢、南京、蕪湖、南昌等地也先後成立了救生會。

  採訪:中國城科會歷史文化名稱研究會 理事 范然

  “西津古渡,它既有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也有我們祖先留下豐厚的文化遺産。這裡還有善良人性的承傳,所以我們這裡市委、市政府高度的重視,把這裡作為一個歷史的街區很好的保留下來。我們要把這裡建成一個中國古渡博物館。”

  從春秋、秦漢、到三國,西津渡一直是重要的軍事要津和交通渡口。隋唐以後直至明清它又是江南漕糧、貢賦、絲綢等物資北運京師的重要港口。只是在一百多年前,西津古渡才完成了渡口的歷史使命,留下了這條古渡老街。

  今天的老街,依舊風貌獨特,民房古樸。漫步在老街的石板路上,你會感受到這裡的民風依然純樸,這裡的生活依然寧靜、平和。人們生活在祖先留下的老房子裏,守望著西津渡古街,這條歷史與文化的長廊。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